捉痛散

捉痛散

ZHUO T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膀胱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捉痛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止痛消腫: 白礬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紅腫,白礬能起到迅速止痛、消炎的作用,有助於傷口癒合。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使傷口收縮,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捉痛散中加入白礬,能有效緩解疼痛、消炎止腫,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外傷的目的。

捉痛散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止痛化瘀: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化瘀的作用。捉痛散多用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腿痛、腹痛等。生薑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藥性: 生薑辛溫,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刺激。同時,生薑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促進藥物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捉痛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捉痛散主治「風蛀牙疼」,即因風邪侵襲或蛀牙(齲齒)引起的牙痛。中醫理論中,風邪具「善行數變」特性,易侵襲頭面口腔,導致牙齦腫痛、牙齒酸楚;而「蛀牙」則多與濕熱腐蝕、腎虛髓弱相關。本方透過祛風散寒、殺蟲止痛,緩解齒齦腫痛與蛀蝕不適。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

    • 晉礬(白礬)4兩:味酸澀、性寒,具收斂止血、燥濕殺蟲、解毒消腫之效。礬石能凝固蛋白質,抑制口腔細菌,減輕蛀牙腐蝕,並收斂牙齦以止痛。
    • 生薑1斤(連皮切片):辛溫發散,能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生薑揮發油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風寒鬱滯之痛,其皮尤擅祛風。
    • 升麻1分:辛甘微寒,升散透邪,清熱解毒。升麻引藥上行至頭面口腔,並助散風熱鬱火。
    • 北細辛半兩:辛溫走竄,散寒止痛、通竅祛風。細辛含甲基丁香酚,具局部麻醉作用,直接抑制牙痛。
  2. 炮製與配伍邏輯

    • 生薑與白礬共熬:生薑辛溫制白礬寒性,避免過於收澀;加熱後兩者協同,增強殺蟲(抑菌)與散寒效應,調製成「黃色不焦」狀態,保留藥性且避免燥烈傷黏膜。
    • 升麻、細辛後下:避免揮發性成分過度流失,細辛助升麻引藥上行,直達病所,強化祛風散寒止痛之效。
  3. 治療原理

    • 祛風散寒:生薑、細辛溫散風寒,升麻透邪,合用解除風邪束表之牙痛。
    • 殺蟲防腐:白礬燥濕殺蟲,抑制蛀牙病原(古代視為「蟲蝕」),生薑亦有一定抗菌作用。
    • 局部止痛:細辛麻醉、白礬收斂、生薑刺激血流,三藥協同緩解疼痛。

三、總結
捉痛散以「溫清並用、標本兼顧」為特點,通過外用法直接作用患處。白礬為主殺蟲固齒,生薑佐制其寒且散邪,升麻、細辛引藥上行並加強止痛,體現中醫「通則不痛」「祛腐生新」的治痛邏輯。適用於風寒或輕度濕熱型牙痛,尤其蛀牙初發階段。

傳統服藥法


晉礬4兩,生薑1斤(連皮切片)。
上以銀石器熬令黃色,不得焦,入升麻一分,北細辛半兩,同為末。
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捉痛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晉礬4兩,生薑1斤(連皮切片)。 主治:風蛀牙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