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平胃散

生薑平胃散

SHENG JIANG PI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平胃散中包含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吐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反胃、腹痛等症狀,生薑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之苦。

二、 解表散寒: 生薑亦具解表散寒之效。若因風寒侵襲所致的感冒,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生薑可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緩解感冒症狀。

因此,生薑平胃散中加入生薑,不僅能和胃降逆,止嘔吐,更可兼顧解表散寒之效,使方劑功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薑平胃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腎風瘡」及「下部濕證」。古代醫籍中,「腎風瘡」多指因風濕熱毒蘊結於下焦或腎經所生之瘡瘍,常發於陰部或下肢,症見瘙癢、糜爛、滲液;「下部濕」則泛指濕邪下注所致之濕疹、足瘡等,其病機多與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相關。

組成與邏輯分析

  1. 生薑皮(炒焦為末):

    • 生薑皮性辛涼,兼有生薑辛散之性而偏走表,炒焦後增強燥濕收斂之效。
    • 辛能散風,涼可清熱,炒焦後更助燥濕止癢,適用於濕瘡滲液或乾癢結痂之症。
    • 外敷可直接作用於局部,滲濕者乾敷以吸水,乾痂者以油調潤膚,兼顧「濕者燥之,乾者潤之」的辨證思維。
  2. 平胃散(配伍或備用):

    •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為燥濕運脾之基礎方,內服可化中焦濕濁。此處外用以「解大熱」,推測其機理有二:
      • 藥性協同:蒼朮、厚朴皆具辛燥之性,助生薑皮增強燥濕之力,適用於濕熱瘡瘍。
      • 反佐制約:若生薑皮過於辛熱刺激,平胃散中之陳皮、甘草可緩和藥性,防止局部熱毒加劇。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法為主,針對「濕熱夾風」之瘡瘍:

  • 濕重滲液:炒生薑皮燥濕吸水,直接收斂瘡面。
  • 乾癢結痂:以香油調敷潤燥,避免風邪傷津。
  • 熱毒偏盛:加入平胃散既可加強燥濕,又能藉蒼朮、陳皮等宣通氣機,透散鬱熱,符合「火鬱發之」之旨。

整體而言,生薑平胃散體現「內服方外治」的靈活運用,推測其設計兼顧局部與整體病機,外敷直接祛濕止癢,內服方反佐調節,共奏祛風、燥濕、清熱之效。

傳統服藥法


生薑皮。
炒焦為末。
濕者,乾敷之;乾瘡搔靨,香油調敷。如覺熱不可忍,用平胃散解去之,或入平胃散於薑皮末內敷之,自然伏大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生薑皮。 主治:腎風瘡,及下部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