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薑丸
SHENG J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寒性胃痛、嘔吐、腹脹等症狀,生薑可以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止嘔止痛的良好作用。
- 助藥性,提高藥效: 生薑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許多中藥方劑中加入生薑,除了其本身的功效外,也起到輔助作用,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薑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生薑丸主治「寒嗽」,即因寒邪犯肺或脾胃虛寒所致的咳嗽。此類咳嗽多伴隨痰白清稀、遇寒加劇、胸悶氣逆、或兼有脘腹冷痛、食少倦怠等症狀。方中以生薑為君藥,取其溫散肺寒、和胃降逆之效,配合行氣化痰、健脾益氣之品,共奏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調和中焦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君藥:生薑(6兩)
- 辛溫散寒,溫肺止咳,和胃止嘔,為治寒嗽要藥。
- 生薑汁製丸加強溫化痰飲之效,兼能引藥入中焦。
臣藥:厚朴(6兩)、陳橘皮(6兩)、半夏(1兩)
- 厚朴(薑汁炙):苦辛溫,行氣燥濕、下氣平喘,助生薑溫中降逆。
- 陳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厚朴協同調暢氣機,化解痰濕壅滯。
- 半夏:降逆化痰,溫化寒痰,針對咳嗽痰多之證。
- 此三藥組合(類似「二陳湯」框架)側重理氣化痰,解決寒濕阻滯引起的胸悶咳逆。
佐藥:人參(1兩半)、茯苓(1兩半)
- 人參:補益脾胃,助氣化以杜絕生痰之源。
- 茯苓:健脾滲濕,輔助半夏、陳皮化痰,兼寧心神。
- 兩者補虛扶正,處理寒嗽日久或素體脾虛的基礎病機。
使藥:陳曲(1兩半)、大麥櫱(1兩半)
- 陳曲(炒)、大麥櫱(炒):消食導滯,助脾胃運化,防止痰濕因食積再生。
- 炒製後性偏溫,符合全方溫中焦、化寒濕的導向。
三、治療原理總析
全方以「溫散寒邪」為核心,結合「理氣化痰、健脾消食」之法:
- 溫肺胃:生薑、厚朴、半夏溫散肺寒,降胃氣上逆。
- 化痰濕:陳皮、半夏、茯苓祛除痰飲,厚朴行氣以助痰消。
- 健中焦:人參、茯苓補脾,陳曲、麥櫱助運,標本兼顧。
- 氣機調暢:厚朴、陳皮疏解氣滯,改善咳嗽胸悶。
此方適用於寒邪夾痰濕、兼脾胃虛弱的咳嗽,通過溫通、燥濕、補虛的協同作用,恢復肺胃氣機升降,達至「通氣」(調暢氣機)之效。
(完)
傳統服藥法
生薑(去粗皮切作片,焙)6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6兩,半夏(湯洗7遍)1兩,陳橘皮(去白,焙)6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陳曲(微炒)1兩半,大麥櫱(炒)1兩半。
通氣。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曝乾。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組成:生薑(切作片子焙乾)。 主治:寒嗽。
生薑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生薑1兩,半夏1兩,附子3分,藜蘆半兩。 主治:膿血下痢不禁。
生薑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生薑、藜蘆、烏頭、桂心、黃連、雲實、代赭各等分。 主治:熱病時氣下赤白痢。
生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生薑2斤(和皮切作片子,以鹽3兩淹1宿,慢火焙乾),甘草(炙,銼)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香白芷1兩,縮砂(去皮)1兩,胡椒1兩,蓬莪朮(炮)2兩。 主治:益津液,和胃氣。主治:乾嘔惡心。
生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生薑(去粗皮切作片,焙)6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6兩,半夏(湯洗7遍)1兩,陳橘皮(去白,焙)6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陳曲(微炒)1兩半,大麥糵(炒)1兩半。 主治:通氣。主治:三焦虛脹。
生薑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聚寶方》。 組成:蜈蚣1條(酒浸1宿),乾蠍(全者)7個,蠶蛾10個,白僵蠶(直者)1分(研),朱砂1分(研),天南星1個,白附子1個,麝香(當門子)1個,薄荷心7個,龍腦(研)1錢,水銀(錫結沙子)1錢,棘岡子20個(炒)。 主治:小兒虛風,急慢驚搐搦,項筋緊強,手足逆冷,腰背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