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霜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
- 和胃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對於因寒邪或脾胃虛弱所引起的嘔吐,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三霜丸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生薑可以平衡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寒涼,同時兼顧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
三霜丸方劑中加入白礬,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地清除濕氣,止癢止痛。
-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皮膚破損、出血等情況,白礬能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止痛。
因此,白礬在三霜丸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等症狀。
三霜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硼砂,這是因為硼砂具有多種醫療特性,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首先,硼砂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可以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等病症。此外,硼砂對於體內的熱毒有良好的排出效果,有助於改善因內熱引起的各類症狀。
其次,硼砂在中醫中也常被用來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對於一些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腸胃不適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硼砂的特性,使其在治療一些痠痛、腫脹及發炎的病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後,作為三霜丸的成分之一,硼砂不僅能協同其他藥材的作用,還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將硼砂納入三霜丸的組成是一個考量周全的搭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疾,癢極難忍者」,專攻眼部瘙癢劇烈難以忍受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目癢多與風熱濕毒壅滯於肝經或體表,或蟲積內擾相關。方中以巴豆、輕粉、粉霜等峻烈之藥組合,推測其作用機理爲「以毒攻毒」,通過強力驅風、攻積、殺蟲之力,從內肅清毒邪,緩解眼部經絡之瘀滯瘙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製):
- 傳統取其辛熱大毒之性,能「開竅宣滯,破積攻痰」。此方強調用白色肥好者,去油存性(減緩瀉下之弊),保留其辛烈走竄之效,穿透力強,可逐風痰、殺蟲積,間接緩解肝經風毒上攻於目之癢。
輕粉(氯化亞汞):
- 性寒燥烈,外用擅長殺蟲止癢,內服則能劫痰逐水。與巴豆配伍,一寒一熱,形成「辛開苦降」之勢,既能疏泄鬱熱,又能攻逐隱伏之濕毒蟲積,推測其對目癢因寄生蟲或濕毒內生者尤效。
粉霜(白降丹或汞化合物):
- 具強力腐蝕殺蟲之效,與輕粉協同增強解毒殺蟲之力,針對「癢極難忍」之症,可能透過抑制局部風毒蟲蠕所致的病理刺激。
配伍與劑型特點
- 以黃蠟為賦形劑,緩和藥性,延緩釋放毒性,避免過度峻瀉。
- 丸如綠豆、粟米大,小量漸攻,符合「峻藥緩投」原則,集中藥力於上焦(目疾),減輕對腸胃的直接刺激。
中醫原理推演
此方以「毒藥攻邪」爲核心,透過巴豆之辛烈開透、輕粉與粉霜之殺蟲解毒,直搗「風、濕、蟲、毒」膠結之病所。目癢劇烈多與肝經風火或血分伏毒相關,三藥協同可:
- 開泄腠理,使毒邪外透;
- 殺蟲止癢,斷致病之因;
- 劫痰通絡,緩解經脈拘急。
惟其藥性峻猛,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適應證與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3錢(研細,先用白絹包二三十重,次用白紙外麵包定,大石壓令油盡,取2錢,輕者為用),真輕粉1錢,粉霜1錢。
上為極細末,別取好黃蠟3錢,酒煮20-30沸取出,去酒令淨,再溶入藥和之。如有酒煮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三歲以下如粟米大。
每服3-5丸,溫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霜丸,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薑粉、枯礬、白硼砂。 主治:目疾,癢極難忍者。
三霜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張氏家傳》。 組成: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3錢(研細,先用白絹包20-30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取2錢,輕者爲用),真輕粉1錢,粉霜1錢。 主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