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散

一次散

YI C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虺後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脾經 15%
膀胱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1%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次散」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腹瀉次數。尤其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者,白礬能溫中散寒,並有助於固澀止瀉。
  2. 燥濕止癢:白礬性燥,可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地消除濕氣,緩解瘙癢。

因此,白礬在「一次散」中扮演著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相關的病症。

中藥方劑[一次散]的組成中,包含[硼砂],主要是因為硼砂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硼砂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一次散]中,硼砂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硼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名「一次散」,主治「喉腫痛并口舌生瘡」,具體針對「雙單蛾風」(即扁桃體腫大化膿或咽喉部急性炎症)。其療程分兩階段:

  1. 外吹藥粉:以白礬、硼砂、冰片研末吹喉,直接作用於患處。
  2. 刺血排膿:若見黃紫泡(化膿或血瘀),以針挑破排毒,後以「梁上揚塵」(陳年屋頂塵土,傳統認為具清熱收斂之效)煎水漱口,清潔創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礬(生熟各半)

    • 生礬(未煆):性寒酸澀,具強力收斂、燥濕消腫之效,可凝固痰涎、收縮充血組織。
    • 熟礬(煆後):減低刺激性,增強燥濕斂瘡功能,助修復黏膜潰瘍。
    • 搭配意圖:生熟並用兼顧「速效消腫」與「保護創面」,適合急性喉瘡兼具黏膜破損者。
  2. 硼砂

    • 性涼甘鹹,傳統用於「除上焦痰熱」,能軟化腐肉(如化膿性癰瘡)、清熱解毒。其化學成分(四硼酸鈉)可輕度抑菌,降低局部感染。
  3. 冰片

    • 辛香走竄,穿透力強,助藥效直達病所。其性涼可清熱止痛,改善腫痛,兼「開竅醒神」以防喉閉窒息(古稱「喉風」重症的危機)。

協同作用原理

  • 物理性排毒:針挑放血破泡,直接減輕局部張力與熱毒壅滯,符合中醫「瀉實邪」思路。
  • 化學性收斂:白礬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膜;硼砂溶解壞死組織,利於清除分泌物。
  • 神經調節:冰片通過黏膜吸收,短暫麻痹痛覺,緩解急性症狀。

整體方義
此方體現「急症外治」思維,結合「腐蝕(硼砂)- 收斂(白礬)- 止痛(冰片)」三步驟,針對喉瘡熱毒壅盛、氣血瘀滯之病機,達到消腫、排膿、斂瘡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兩(生熟各半),硼砂3錢。
上為細末,每末1錢,加冰片1釐半。
每用少許,以筆筒(蘆荻筒更好)吹入患處。雙單蛾風,先以箸挑開上牙,按緊舌根,看瘡有黃紫泡者,將筷子破開,藏針於內,露針抄1分,用線緊縛,挑破瘡泡。待血水盡,用梁上揚塵煎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次散, 出處:《虺後方》。 組成:白礬1兩(生熟各半),硼砂3錢。 主治:喉腫痛並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