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後方
《虺後方》:明代醫家喻政的醫學匯粹
《虺後方》,一部源自明代醫家喻政的醫書,雖然書名以「虺後方」這一方劑為標題,但從現有的書本片段來看,它並非僅僅是關於這一藥方的專著,更像是一部結合了診斷學、藥物炮製與製劑學、臨證方劑以及非藥物療法的綜合性實用醫學手冊。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同名主方——虺後方,更在於其所呈現出的明代醫學知識體系的一隅,以及作者(或編者、傳承者)欲將醫術廣布民間的濟世情懷。書中內容廣泛,從脈診心得到藥材炮製、方劑配伍、服藥方法,乃至應對時疫、霍亂等急症的策略,以及一些獨特的非藥物治療口訣,體現了當時醫家多面向的臨床經驗和知識積累。
從書本開篇的「序」中,我們得以窺見本書的緣起及其所蘊含的深意。這篇由西陵周之夫所作的序文,高度讚揚了郡伯喻公(即作者喻政)的仁政及其對民間疾苦的深切關懷。序中特別提到喻公體恤那些身處偏遠、難以親至醫館的百姓,感同身受於他們的病痛煎熬,如同身陷囹圄般無告。為此,喻公「出虺後方,付之梓人以廣其傳」。這明確指出,《虺後方》這一方劑及其所匯集其他醫學內容的出版,是基於喻政廣濟蒼生的願望。序文將此方比作「舍利子」,能「除一切苦厄,真實不虛」,並強調其「貧者可立辦」、「愚者可諦驗」的普適性和易得性,以及「簡要」的特點。這與那些需要千金才能求得的秘方形成對比,凸顯了本書的實用性和公益性。序中還饒有趣味地引用了殷中軍、狄梁公、孫思邈等歷史上與醫術相關的人物故事,將喻公的醫術與醫德提升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特別是提到此方得之於「異人」的傳授,且曾用於治癒其尊人的重疾,這為《虺後方》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也增強了其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可信度與價值。這種因孝親而得方、因仁民而傳方的敘事,賦予了本書深厚的人文底蘊。
本書的標題方劑——虺後方,無疑是其核心內容之一。根據書中對此方的詳細介紹,虺後方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衰所導致的陽痿、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其組成為:虺皮(去毛)12g,配以牛膝、續斷、杜仲、桑寄生、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仙茅、淫羊藿各12g。用法為水煎服,每日1劑。從方劑組成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溫補腎陽、強筋骨的方劑。方解中明確指出,君藥「虺皮為蛇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有補腎壯陽、強筋骨之功」。虺皮作為君藥,其獨特的動物類藥材屬性,在此方中佔據主導地位,體現了傳統醫學對某些動物組織藥用價值的認識。配伍的牛膝、續斷、杜仲、桑寄生、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仙茅、淫羊藿,均是中醫常用的補腎壯陽、強筋骨藥物。例如,牛膝善引藥下行並強筋骨;續斷、杜仲、桑寄生偏於補肝腎、強腰膝;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仙茅、淫羊藿則是溫腎壯陽的常用組合。諸藥合用,共同達到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強壯筋骨的功效,精準針對腎陽不足引起的相關病症。臨床應用部分進一步細化了用量,並重申了主治範圍。同時,也提出了重要的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慎用」,這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此方性質偏溫燥,不適用於體內陰液不足而虛火偏旺的病證。
書中提供的現代研究視角,雖然簡略,但嘗試連結了傳統藥材與現代藥理學。它指出虺皮含有虺皮素、虺皮酮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抗疲勞等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傳統功效提供了現代解釋。對於配伍藥材,也一一列舉了其現代研究發現的藥理作用,如牛膝的活血通絡、續斷的活血止血、杜仲的安胎止血、肉蓯蓉的益精血、淫羊藿的祛風除濕等,這些現代視角下的藥理作用,與其在傳統方劑中發揮的功效(如強筋骨、活血、補腎)相輔相成,展現了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基礎。
除了核心的虺後方,本書還收錄了與其相關的附方,如虺皮散。這個附方與原方的藥物組成完全相同,但改變了劑型和用法,將藥物製成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用6g,每日2次,空腹溫酒送下。這種改變劑型的方式,是中醫藥劑學的常見手法。丸劑相較於湯劑,藥力較為緩和且持久,適合慢性病或需要長期服用的情況,同時也更便於攜帶和服用。附方的存在,說明了作者對同一藥物組合在不同臨床情境下的靈活運用,體現了中醫「湯者蕩也,丸者緩也」的劑型理論。
然而,《虺後方》一書的內容遠不止於此。書中的其他章節展現了其作為一本實用醫學手冊的廣度。例如,「佛點頭」和「四季正脈」兩章,聚焦於傳統中醫診斷學的核心——脈診。這些章節詳細描述了不同脈象(如寸浮、尺浮無力、脈緩、脈緊等)與特定病症、臟腑狀態的關聯,甚至涉及季節對脈象的影響以及脈象在診斷妊娠、預測疾病預後(如「六部俱安肝獨小,明春一定見閻君」)中的意義。這些內容是中醫望聞問切中「切」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家辨證論治的基礎,反映了當時醫家對脈象精細入微的觀察與體悟。
藥物炮製與製劑技術在本書中也佔有重要篇幅。「收藥法」、「製藥解」、「煎湯藥解」、「為丸法」、「服藥法」等章節,提供了關於藥材儲存、炮製原理、湯藥煎煮、丸藥製作及服用方法的具體指導。這些是中醫藥學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製藥解」中列舉了多種炮製方法及其目的,如酒製升提、薑製發散、鹽入腎、醋注肝、童便除劣性、米泔去燥性、乳制滋潤、蜜制甘緩等,這些都是根據藥材的性味、歸經以及臨床需要而採取的處理方法,旨在改變藥物的性能,使其更適合治療特定疾病或減少毒副作用。為丸法的具體步驟(煉蜜、杵搗)以及丸劑包衣(川蠟)的特殊用途(「取其過膈不化,能達下焦,方免傷脾」),都體現了古代中藥製劑的智慧與經驗積累。服藥法的講究(空腹、飽腹、時間、劑量)則強調了服藥方法對療效的影響,遵循了「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在下者不厭頓而多」的原則。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明火候法度口訣」一章。這部分內容與一般的本草方劑學截然不同,它似乎涉及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的導引或氣功療法。口訣中描述了針對不同病症(如眼疾、頭眩痛、筋骨疼痛、皮肉生瘡、睡臥不安等)採取不同的呼吸方法(鼻吸、口出、耳出、肛門出、臍出),並與體內的「火候」或「神火」相聯繫。這顯示出明代醫學實踐並非僅限於藥物治療,也可能融合了道家養生或內丹學的一些概念,將人體視為一個內在能量流動的體系,嘗試通過調節呼吸來影響氣機,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這部分內容雖然簡略,卻為我們展示了傳統中醫體系中超越藥物治療的多元化面向。
書中還收錄了多個針對特定病症的方劑,特別是一些常見病和急重症。例如,「寒發熱」一章提供了五積散的組成(肉桂、乾薑、當歸、白芍、半夏、枳殼、桔梗、白芷、麻黃、川芎等分),用於治療陰陽兩感、內傷生冷、外傷風寒引起的症狀。針對疫病和霍亂等傳染病或急性病,《虺後方》也提供了多個應急方,如「救濟丹」用於四時瘟疫(其組方根據年份運氣不同而調整君藥,並提到有力的家庭可以捨藥行善,具有社會救濟色彩),「人馬平安散」用於一切時瘟(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竟兼治人和馬,可能反映了當時人畜共患疾病的現實或藥物廣譜應用的觀念),「疫疾神效」提及用雄黃、冰片點眼並服薑湯發汗,以及「不染瘟方」利用雄黃點鼻以預防。治療霍亂則用了「蘆粟殼煎湯」。這些應急方往往用藥峻猛、方法簡便,反映了在醫療資源匱乏時代,醫家面對急性傳染病時的應對策略,以及對某些特殊藥物(如雄黃、冰片、皂角、甚至狗頭灰等)在闢穢解毒方面的經驗運用。
總體而言,《虺後方》雖然以其同名方劑為書名,但從現有的章節內容來看,它是一部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明代醫學著作。它不僅詳述了具有代表性的溫補方劑「虺後方」,更涵蓋了中醫診斷、藥物炮製、製劑、用藥原則等多個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提供了針對多種病症(包括常見病、慢性病及急重症)的具體治療方案和獨特的非藥物療法。書中的「序」點明了本書編撰和流傳的目的是為了廣濟貧苦百姓,賦予了本書深厚的仁愛底色。書中所呈現的脈診心得、炮製技術、組方原則以及對急症疫病的應對,都為我們了解明代民間醫學的面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內容,如「明火候法度口訣」和兼治人畜的方劑,展現了古代醫學知識體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可能融合了不同學派或民間經驗。儘管這只是本書的部分內容,但已足以見其作為一本實用醫書的價值,是研究中國醫學史、方劑學及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它不僅傳承了藥物治療的經驗,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生命健康的整體觀照和將醫術普傳於世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