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萸消石湯
ZHU YU XI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肘後方》卷四,名見《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44)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12%
三焦經 5%
小腸經 5%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消石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吳茱萸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常因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吳茱萸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吳茱萸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半夏、生薑等配伍,可加強降逆止嘔的功效;與茯苓、白朮等配伍,可助於健脾和胃。
總之,茱萸消石湯中加入吳茱萸,不僅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還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茱萸消石湯中包含芒硝,其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通淋: 芒硝性寒,味鹹,入膀胱經,能瀉熱利水,通利水道,對於因熱毒壅滯,尿路不通所致的石淋、砂淋,有良好的通淋排石作用。
- 軟堅散結: 芒硝亦具有軟堅散結之效,能將尿路中的結石軟化,使其更容易排出體外,配合其他藥材如滑石、海金沙等,更能增強排石效果。
因此,芒硝在茱萸消石湯中扮演著利水通淋、軟堅散結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尿路結石等疾病。
茱萸消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茱萸消石湯以消石為目的,藥性偏寒涼,生薑的加入可溫中助藥力,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
- 調和藥性,防副作用: 生薑能調和藥性,減少寒涼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茱萸消石湯中含有石韋、滑石等寒涼藥材,生薑的加入可以緩解這些藥材的寒性,防止引起胃寒、腹痛等副作用,使治療過程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消石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腹中冷癖,水谷陰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其病機核心為 寒濕凝滯、痰飲內停。具體表現為:
- 腹中冷癖:寒邪凝聚於腹,形成結塊隱痛,遇寒加劇。
- 水谷陰結:脾胃陽虛,運化失司,水谷不化而停滯成陰寒結聚。
- 心下停痰、兩脅痞滿:痰飲阻滯於胃脘(心下)與肝經所過之兩脅,氣機不通則脹滿,按之腸鳴(「鳴轉」)為水氣走竄之象。
- 逆害飲食:寒濕痰飲上逆,導致食欲不振、噯氣嘔逆,甚則拒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吳茱萸(8升):
- 性味辛熱,主入肝、脾、胃經,為本方君藥。
- 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專攻「腹中冷癖」與「逆害飲食」,能破陰寒凝滯,疏解肝氣犯胃之脅滿。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可化解寒濕痰飲之結。
消石(1升):
- 即硝石,苦鹹而寒,具瀉下攻積、利水消痰之功。
- 與吳茱萸寒熱相配,既助其 滌痰逐飲(針對心下停痰),又通過 軟堅散結 通利「水谷陰結」,使痰濕從二便分消。
生薑(1斤):
- 辛溫發散,協同吳茱萸增強溫胃止嘔、化飲散寒之效。
- 其「走而不守」之性,能宣通氣機,緩解兩脅痞滿與腸鳴。
酒煎煮法:
- 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絡,增強溫散寒濕、活血行滯之效。
全方配伍特點:
- 辛熱為主,佐以苦寒:吳茱萸、生薑溫散寒飲,消石瀉下痰積,形成「溫通+攻逐」雙向調理。
- 標本兼治:既解寒凝(本)、又化痰濕(標),尤重 中焦氣機 的調暢,使水谷得化、痰飲得消。
臨牀推演:
此方適用於 陰寒體質 兼痰濕實邪者,其「按之鳴轉」類似現代所述 腸道氣液滯留 或 幽門梗阻 之症。寒濕得溫則散,痰積得硝則下,故方後註明「下後好將養之」,提示此方為攻邪之劑,中病即止,需後續調補脾胃。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8升,消石1升,生薑1斤。
以酒5升,合煮取4升。每服1升,不痛者止,勿再服。下後好將養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消石湯,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吳茱萸8升,消石1升,生薑1斤。 主治:腹中冷癖,水谷陰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