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膏

蔥油膏

CONG YO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41%
肺經 29%
胃經 29%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蔥油膏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解表發汗: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風寒感冒、鼻塞流涕、脘腹冷痛等症狀,蔥白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通竅止痛: 蔥白能通鼻竅,散風寒,對於因寒邪阻滯所致的鼻塞、頭痛、齒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因此,蔥白在蔥油膏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解表發汗、通竅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蔥油膏方劑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香潤滑: 麻油本身具有獨特的香氣,能與蔥油的香味相互融合,使膏體散發更濃鬱的香味,提升口感。同時,麻油的油脂能使膏體更滑潤,易於塗抹,方便食用。

二、滋潤養護: 麻油性溫和,具有潤燥、滋潤的作用。在蔥油膏中加入麻油,能有效滋潤皮膚,緩解因燥熱引起的皮膚問題,提高膏體的保健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蔥油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風濕臁瘡」,即因風濕邪氣鬱滯肌膚,或濕熱下注所致的下肢慢性潰瘍(臁瘡)。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由氣血不足、經絡不通,加上外受風濕,導致局部氣血瘀滯、化腐成瘡。蔥油膏以「祛風除濕、拔毒生肌」為核心,通過外貼患處,直接作用於瘡面,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芽蔥(36根)

    • 性味辛溫,具發汗解表、通陽散結之效。
    • 外用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助風濕邪氣外透;其辛散之性可開腠理,引導藥力深入,兼具輕微抗菌作用。
    • 分次煎枯之法,逐步萃取蔥中揮發性成分(如蔥素),並使麻油吸收其藥性,增強通透之力。
  2. 麻油(1斤半)

    • 性甘涼,潤燥解毒,為傳統外用膏劑基質。
    •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能軟化瘡面痂皮、滋潤潰瘍;其黏滯性可形成保護膜,隔絕外邪。
    • 與蔥同煎,麻油作為溶媒,提取蔥的有效成分,並協同增強滲透性。
  3. 炒杭粉(12兩,即炒鉛粉)

    • 性寒質重,外用能收斂生肌、燥濕殺蟲。
    • 炒製後降低毒性,保留其收濕斂瘡之效,針對臁瘡滲液、腐肉不脫之況。
    • 與蔥油結合,形成「辛散(蔥)+潤養(油)+收斂(粉)」的動靜配伍,既祛邪又護瘡。

整體方義
全方以「通—潤—收」為思路:

  • 通陽散邪:蔥之辛溫透達,化解風濕鬱滯;
  • 潤養瘡面:麻油滋潤,緩解局部乾燥壞死;
  • 收斂固瘡:鉛粉吸附滲液,促進瘡口癒合。
    三藥協作,共奏祛風濕、化腐肉、生新肌之效。其製法「煎枯取性」與「滴水成珠」的技藝,亦體現古代外用膏劑「濃縮藥力」的工藝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芽蔥3六根,麻油1斤半。
先將麻油熬熱,入蔥1根,煎枯,取出蔥渣,再入1根,如法煎完36根,濾清,再將油煎至滴水成珠,入炒杭粉12兩,收成膏,聽用。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蔥油膏, 出處:《良方合壁》卷下。 組成:黃芽蔥36根,麻油1斤半。 主治:風濕臁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