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疔丸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腫止痛,引火下行: 松香性溫燥,入肝經,具有散瘀消腫、止痛生肌之效。對於疔瘡初起,紅腫熱痛,以及膿成未出者,松香能引火下行,將熱毒引導至局部,促進膿液排出,並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疔瘡潰破後,傷口久難癒合,松香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修復受損組織,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松香在消疔丸方劑中發揮消腫止痛、引火下行、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等作用,是治療疔瘡的重要藥材。
「消疔丸」方劑中,確實含有「銅綠」,但其並非直接以「銅綠」這種物質入藥,而是以「綠礬」為藥材。
綠礬,又稱「青礬」,其主要成分為硫酸亞鐵,經過加工提煉後,會呈現綠色,稱為「銅綠」。但「銅綠」並非綠礬本身,而是綠礬經過氧化後的產物。
「消疔丸」中使用綠礬的目的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綠礬在與其他藥材配伍後,能夠有效治療疔瘡、腫毒等疾病。
消疔丸中包含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的紅腫熱痛,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乳香氣味芳香,具有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疔瘡。
消疔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疔瘡腫痛的症狀。其藥性溫和,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 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潰瘍癒合,防止感染。對於潰爛的疔瘡,沒藥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修復,達到治癒目的。
綜上所述,沒藥在消疔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能夠有效治療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消疔丸中加入蜜蠟,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生肌斂瘡的功效。蜜蠟為蜂巢中蜜蜂分泌的蠟質,性涼,味甘,入心、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疔瘡的紅腫熱痛。同時,蜜蠟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此外,蜜蠟的油脂性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患處,提高藥效。因此,將蜜蠟加入消疔丸中,可以有效地治療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消疔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固形劑:蜂蠟具有固體形態,且熔點較高,能將藥物成分包裹成丸狀,方便服用,並確保藥效穩定,不易受潮變質。
2. 潤滑劑:蜂蠟在藥丸中可以作為潤滑劑,減少藥丸與模具之間的摩擦,方便成型,並使藥丸表面光滑,不易黏手,提升藥丸品質。
消疔丸方劑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藥入藥: 麻油性溫滑,能引導藥物深入患處,增強藥效。消疔丸主治癰疽疔瘡,這些病症往往深伏皮肉,麻油的滑利特性有助於藥物穿透組織,直達病竈。
- 消腫止痛: 麻油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對於癰疽疔瘡所引起的紅腫熱痛,麻油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消疔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瘍科綱要》的記載,雖然內容並未直接提及「消疔丸」,但其所述之方劑,在治療疔瘡的原理上,與消疔丸所欲達成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強調通利腑氣、疏導熱毒的重要性。
治療原理:
《瘍科綱要》中,張山雷將疔瘡歸納為「實熱證」,病機核心在於「地道壅塞」,即腸道不暢通,導致熱毒上攻,使病情加重。文中提及的方劑(由雄黃、生錦紋、巴豆霜組成),其治療思路並非直接針對疔瘡局部,而是透過峻猛的下法,速瀉熱毒,使「地道一通」,從而緩解上攻之勢。
此理念與消疔丸的組方思路有相通之處,皆是透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目的。
松香、銅綠、乳香、沒藥: 這些藥材共同作用,旨在散瘀止痛、解毒殺菌、抗菌消炎、活血通絡,對抗疔瘡的局部炎症反應,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的排出。
蜜蠟、蜂蠟: 蜜蠟潤燥生肌,蜂蠟固表收斂,兩者搭配可修復受損組織,防止潰瘍擴散,為瘡瘍的痊癒提供支持。
麻油: 麻油溫經活血,有助於改善局部微循環,並具有一定的祛風濕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綜合來看,消疔丸的治療原理與《瘍科綱要》所闡述的觀點一致,皆強調整體觀念,並非單純針對局部病灶。透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手段,以達到緩解疔瘡症狀,促進痊癒的目的。
儘管《瘍科綱要》提及的方劑與消疔丸在具體組成上有所不同,但其治療思路均著重於「通」字,即疏通腸道、疏通經絡,使邪有出路,從根本上解決疔瘡的病因,此一理念為理解消疔丸的治療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傳統服藥法
松香20兩(用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爛取出,納冷水中,少時再納灰水中煮,以色白如玉為度),百草(取煙煤用,如以別種柴煙煤不驗)5兩,銅綠(研細,過絹篩,再研,無聲為度)5兩,乳香3兩,沒藥(二味去油)3兩,白蠟2兩(切為粗末),黃蠟10兩(刮為粗片),麻油6兩。
擇吉淨室,先將麻油入鍋煎滾,次下松香稍滾,三下白蠟稍滾,四下黃蠟,五下乳香,六下沒藥,七下銅綠,八下百草霜,滾過數次,於鍋內冷透,搓成條子,為丸如桂圓核大,藏瓷器內。
臨用以1丸呵軟,捻扁貼患處,傾刻止痛,次日腫消即愈。已走黃者貼之,亦霍然。
貼後忌葷腥、辛辣、沸湯、大熱、生冷,發物、麵食、豆腐、茄子、黃瓜、酒;忌水洗、惱怒、房事。
神效消疔散、釜墨膏(《青囊秘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疔丸, 出處:《瘍科綱要》卷下。 組成:明雄黃1兩,生錦紋2兩,巴豆霜(揀取白肉,紙包壓去油淨)4錢。 主治:疔瘡大毒,火焰方張,大便不行者。
消疔丸, 出處:《華氏醫方匯編》卷二。 組成:松香20兩(用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爛取出,納冷水中,少時再納灰水中煮,以色白如玉爲度),百草(取煙煤用,如以别種柴煙煤不驗)5兩,銅綠(研細,過絹篩,再研,無聲爲度)5兩,乳香3兩,沒藥(2味去油)3兩,白蠟2兩(切爲粗末),黃蠟10兩(刮爲粗片),麻油6兩。 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