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香膏子
YI XIANG GAO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六九引《新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異香膏子方中含有斑蝥,其原因主要在於斑蝥的藥性。
斑蝥性溫,味辛,歸膀胱、腎經,具有破瘀散結、攻毒拔毒、通經止痛之效。此方以斑蝥入藥,旨在疏通經絡、散瘀止痛,針對病患經脈阻滯、血瘀不通等症狀,發揮其攻毒拔毒、散瘀止痛的藥效。
然而,斑蝥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避免不良反應。
異香膏子方中使用巴豆,主要基於其瀉下攻積的功效。巴豆味辛、性熱,具有峻下之效,能迅速驅除腸胃積滯,適用於積滯停滯、腹痛便祕等症狀。同時,巴豆亦能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亦有一定療效。
然而,巴豆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配合其他藥物,並依據患者體質進行調整,避免過度刺激腸胃,造成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
「異香膏子」方劑中使用烏頭,主要原因在於烏頭的辛溫燥烈特性,可發揮以下作用:
- 驅散寒邪:烏頭性溫,能溫經散寒,對於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等寒性病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止痛:烏頭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異香膏子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異香膏子所針對的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重要的緩解作用。
- 引藥入絡: 天南星氣味辛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達到治療病根的目的。在異香膏子中,天南星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風寒濕痹所造成的病症。
異香膏子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皁莢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含有的皁苷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局部瘀血,對於跌打損傷、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其二,皁莢亦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瘡瘍等病症。
因此,皁莢在異香膏子方劑中,可發揮消腫止痛、殺菌消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異香膏子」方劑中使用麻油,主要原因如下:
- 增強藥效: 麻油具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加強其藥效。
- 潤滑作用: 麻油性質溫和,能潤滑皮膚,並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使藥物更容易滲入患處。
此外,麻油還具有滋養、保護皮膚的作用,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因此,麻油在「異香膏子」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效和改善患者的症狀。
異香膏子方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性:豬脂膏富含脂肪酸,具有極佳的潤滑性,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肌膚,發揮藥效。同時,它也能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使藥膏更容易塗抹和吸收。
- 滋潤性:豬脂膏具有滋潤功效,能有效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等問題,使藥膏更易於保持皮膚濕潤,並促進傷口癒合。
異香膏子方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止痛消腫: 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有效減輕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白膠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因此,在異香膏子方中加入白膠香,可以發揮其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異香膏子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異香膏子常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吳茱萸的加入可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症狀的作用。
- 行氣止痛,疏肝理氣:吳茱萸還具有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有一定療效。異香膏子中常配伍其他理氣止痛藥物,吳茱萸的加入可增強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
異香膏子方中含有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止癢: 蛇牀子性溫燥,善於燥濕止癢,對於濕疹、陰癢等皮膚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異香膏子本身也以止癢、消腫為功效,蛇牀子加入其中,可以加強其止癢效果,並促進皮膚的乾燥,抑制濕邪的滋生。
- 殺蟲止癢: 蛇牀子具有較強的殺蟲功效,對於體表寄生蟲引起的瘙癢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異香膏子中可能存在一些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症,加入蛇牀子可以有效地殺滅寄生蟲,達到止癢的目的。
異香膏子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搭配,能有效消解食積,改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
- 行氣止痛: 檳榔能行氣止痛,尤其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沉香等搭配,能緩解腹部疼痛,改善消化系統的整體機能。
因此,檳榔在異香膏子方劑中扮演著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異香膏子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驅除皮膚寄生蟲,如疥蟲、蝨子等,並減輕其引起的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 雄黃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使其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異香膏子方劑中加入雄黃,可發揮其驅蟲止癢、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治療皮膚病,達到藥效最大化。
異香膏子方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經散寒、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 止痛止癢:花椒還有麻醉止痛的作用,能減輕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瘙癢。異香膏子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症,加入花椒能起到止痛止癢的輔助作用。
異香膏子方中使用藜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驅邪止痛: 藜蘆味辛、苦,性寒,入肝、肺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痛之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除外邪,寒涼之性可止痛止癢,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外用安全: 異香膏子為外用藥,而藜蘆內服有毒,外用則毒性較小。此方中藜蘆與其他藥材配伍,其毒性得到有效控制,可發揮其驅邪止痛之效,同時避免內服毒性。
異香膏子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一、 散風止痛,通竅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止痛、通竅止癢之功效。異香膏子主要用於治療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白芷可疏風散寒,通鼻竅,緩解頭部疼痛。
二、 消腫生肌,止痛生肌: 白芷亦可消腫生肌,促進傷口癒合。異香膏子除了治療鼻部疾病,也可用於治療皮膚瘡瘍、濕疹等,白芷的消腫生肌之效可加速傷口修復,改善皮膚狀況。
綜上所述,白芷在異香膏子方劑中發揮著疏風止痛、通竅止癢以及消腫生肌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異香膏子是一種具有消腫止痛、解毒作用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黃柏,這是其重要組成之一。黃柏的主要成分為黃酮類物質及生物鹼,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廣泛應用於各類熱毒症狀的治療。
在異香膏子的配方中,黃柏的作用可以補充方劑的療效,協助清理體內的濕熱,特別是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腫痛、感染等問題,有顯著的緩解效果。此外,黃柏與其他成分如當歸、川楝子等相互配合,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功能,達到協同作用。
總之,黃柏在異香膏子中的使用不僅能提高方劑的療效,還能鞏固其消腫止痛的主要作用,這使得整個方劑在臨牀應用中更具有效性和針對性。
異香膏子方劑中包含苦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異香膏子主治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等,而苦參可以清熱燥濕,解除濕熱對皮膚的侵襲。
-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以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感染,減輕瘙癢症狀。異香膏子中加入苦參,可以加強其殺蟲止癢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異香膏子方中含有白礬,其作用主要為: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之效,可有效抑制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白礬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瘡瘍、腫毒等,能起到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白礬在異香膏子方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其治療功效,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異香膏子」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頑癬疥癩,一切癢瘡」,屬外用膏劑,專治皮膚頑固性疾患,如:
- 頑癬:風濕熱毒鬱結肌膚,皮損厚硬、脫屑、瘙癢反覆。
- 疥瘡:疥蟲侵襲,皮膚劇癢,尤夜間為甚,常伴丘疹、水皰。
- 癩病(麻風或類麻風病):毒邪深伏,皮膚麻木潰爛。
- 一切癢瘡:泛指濕熱蟲毒所致之皮膚瘙癢、潰爛流滋等症。
此膏強調「乘癢搔動瘡靨時擦藥」,利用搔抓後皮膚微損之機,使藥力深入。然禁忌塗敷黏膜、敏感部位(眼、陰部、乳房),且須避熱湯,防藥性過激或刺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分兩部分:
熬膏基質(麻油煎煉諸藥,成膏基礎)
- 黃蠟、豬脂、白膠香:賦形定膏,潤膚緩燥,兼能黏附藥末。
- 麻油:滋潤滲透,載藥入膚。
- 斑蝥、巴豆:辛熱大毒,腐蝕蝕瘡,破血逐瘀,殺蟲止癢。
- 草烏、南星、皂角:辛烈散結,麻痹止痛,祛風化痰,開竅透毒。
此階段以「毒攻毒」「蝕瘡透邪」為主,熬煉後濾渣,留其藥性於油蠟中。
藥末配伍(研細合膏,增強療效)
- 殺蟲止癢:雄黃(解毒殺蟲)、蛇床子(燥濕殺蟲)、川椒(溫中殺蟲)、藜蘆(吐風殺蟲)、枯礬(收濕殺蟲)。
- 清熱燥濕:黃柏、苦參、剪草(清下焦濕熱)、閭茹(瀉熱解毒)。
- 行氣活血:檳榔(破滯行氣)、吳茱萸(散寒下氣)、白芷(祛風活血)。
此部分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核心,合膏後增強局部藥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 以毒攻毒:斑蝥、巴豆等劇毒藥直蝕頑瘡,破壞病竈病理組織。
- 滲透導引:麻油、豬脂助藥力滲入皮膚深層,針對疥蟲、癬菌等潛伏之邪。
- 協同制衡:
- 溫毒藥(如斑蝥)與寒涼藥(如黃柏)並用,防過燥傷陰。
- 腐蝕藥配潤膚基質(黃蠟、麻油),緩和刺激性,避免過度潰爛。
- 止癢機制:
- 雄黃、枯礬等收濕拔干,減少瘡面滲出;
- 川椒、蛇床子麻痹局部神經,緩解瘙癢感。
四、總結
此方為古代「烈藥外治」代表,針對頑固性皮膚病,以「毒藥蝕瘡+殺蟲止癢+滲透潤導」三層次作用,強行驅毒外出。然其藥性峻猛,須精準用於皮厚毒深之證,避免誤傷健康肌膚。
傳統服藥法
黃臘1兩半,斑整20枚(去頭翅足),巴豆肉49粒,草烏1兩,南星1兩,皂角1兩,麻油1斤(熬淨蠟),豬脂半斤,白膠香半斤(上以麻油先煎斑整、巴豆 草烏、 南星、皂用五味焦黑,濾去滓,次入黃蠟、白膠香、豬脂煎成膏,瓷盒盛貯,旋和後項12味藥末,重湯燉烊丹),吳茱萸3兩,蛇床子3兩,檳榔3兩,雄黃3兩,川椒半兩,藜蘆3兩,白芷3兩,黃柏3兩,剪草3兩,苦參3兩,白礬(枯)3兩,閭茹1兩。
上為細末。
和前膏子敷.乘癢搔動瘡靨,以指蘸藥擦之,不要藥多,只要擦得入肉。
休敷面目、男女前後陰及奶上,休洗熱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毒性較大,使用時應慎重,不可過量。孕婦、小兒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異香膏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九引《新效方》。 組成:黃臘1兩半,斑蝥20枚(去頭翅足),巴豆肉49粒,草烏1兩,南星1兩,皂角1兩,麻油1斤(熬淨蠟),豬脂半斤,白膠香半斤(上以麻油先煎斑蝥、巴豆草烏、南星、皂用五味焦黑,濾去滓,次入黃蠟、白膠香、豬脂煎成膏,瓷盒盛貯,旋和後項12味藥末,重湯炖烊丹),吳茱萸3兩,蛇床子3兩,檳榔3兩,雄黃3兩,川椒半兩,藜蘆3兩,白芷3兩,黃柏3兩,剪草3兩,苦參3兩,白礬(枯)3兩,閭茹1兩。 主治:頑癬疥癩,一切癢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