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地黃膏以當歸為藥材的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三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此方以血虛為本,當歸能補血養血,使血脈通暢,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 潤燥養陰: 當歸不僅補血,還能潤燥養陰。地黃性寒,味甘苦,入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性偏寒涼。當歸性溫,能溫潤地黃之寒,避免其寒涼之性過於傷陽。同時,當歸潤燥的功效,也能緩解地黃滋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燥熱之象,使滋陰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當歸在當歸地黃膏中扮演著補血活血、溫潤地黃、緩解燥熱的重要角色,與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的效果。
當歸地黃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滋陰涼血、養血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其性寒,能清熱涼血,適用於熱證所致的出血、發熱等症狀;其味甘,能滋陰養血,適合陰虛血虧、津液不足者。
當歸地黃膏以滋陰補血為主要功效,生地黃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防止補血過程中出現燥熱之弊,又能滋陰養血,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地黃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血少生瘡瘍,膚燥癢,自汗遺精」,其病機核心為陰血虧虛所致諸證:
- 血少生瘡瘍:陰血不足,肌腠失養,久則鬱熱化毒,發為瘡瘍。此非實火之瘡,乃「虛性瘡瘍」,常見瘡色淡紅、久不收口。
- 膚燥癢:血虛不能濡潤皮膚,故乾燥脫屑、瘙癢時作,猶如「枯木生風」之象。
- 自汗遺精:
- 自汗屬「陰血虛而衛陽不固」,津液外泄。
- 遺精則因「陰虛內熱,擾動精室」,非腎陽虛之滑泄。
其治則著眼於滋陰養血,潤燥固本,屬「補虛斂澀」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僅當歸、生地黃二味,然配伍精簡,直指血虛燥熱之病根:
當歸(一斤):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血中聖藥」。
- 補血活血:養肝血以濡筋脈,潤腸燥而通腑氣。
- 溫而不燥:雖性溫,然與生地黃配伍,可制其溫性,專行養血之效。
生地黃(一斤):
- 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為「滋陰涼血要藥」。
- 滋陰清熱:直補腎陰,清血分虛熱,治陰虛內熱之自汗、遺精。
- 涼血潤燥:解血分伏火,治血熱生瘡;潤皮膚燥癢,如「旱地得雨」。
二藥相須為用:
- 動靜結合:當歸活血行血,防生地黃滋膩滯血;生地黃涼血制當歸溫性,避血燥生熱。
- 氣血互化:當歸引生地黃入血分,助陰血生成;生地黃補腎水以涵肝木,強化當歸養血之功。
- 標本兼治:血虛為本,燥熱為標,二者共奏「養血以熄風,滋陰以斂陽」之效。
延伸推理應用
此方雖簡,然暗合「乙癸同源」(肝腎同治)之理,可推廣於:
- 婦人經後陰血虧虛:月經過少、經期發熱。
- 老年陰虧便秘:津枯腸燥,排便艱澀。
- 虛性皮膚病:如慢性濕疹、牛皮癬屬血虛風燥者。
後世「增液湯」「四物湯」等方,亦可見此配伍思路之延展。
傳統服藥法
當歸1斤,生地黃1斤。
補養。
俱用竹刀切碎,入瓷鍋中,水浮於藥一手背,文武火煎。凡煎膏,只要用慢性人不疾不徐,不令焦與泛溢。凡盛膏須用淨瓷瓶,每3-4日在飯鍋上蒸1次,使不生白花。凡服膏須自以意消息之。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遺精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地黃膏,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當歸1斤,生地黃1斤。 主治:補養。主治:血少生瘡瘍,膚燥癢,自汗遺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