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丸

CONG R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二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蓯蓉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養血、調和陰陽。當歸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當歸是著名的血虛藥材,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血液供應,特別是對女性在月經期間或產後的調理極為有利。

在蓯蓉丸中,當歸不僅能夠補充氣血,還有調和其它藥材的效果,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高效和全面。由於蓯蓉本身有助於補腎,而腎與血液系統密切相關,當歸的加入可以強化肝腎之間的互補關係,進一步增強血液生成和循環。

此外,當歸還具一定的安神作用,能夠舒緩焦慮、改善睡眠品質,對於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具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將當歸融入蓯蓉丸中,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使得整個方劑在調整全身狀況時,達到更好的平衡與療效。

蓯蓉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腎陽不足的症狀。在這個方劑中,生地黃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清熱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虛熱內生的情況有著很好的調節作用。腎陽不足往往伴隨著陰液的虧損,這會導致陰陽失衡,出現煩熱口渴、盜汗等症狀。生地黃能夠有效地滋潤和補充腎陰,使患者得到緩解。此外,生地的養血功效也增強了蓯蓉丸對於身體虛弱、血虛症狀的改善,增強整體的治療效能。在中醫理論中,陽與陰的平衡至關重要,因此生地黃的成分不僅增強了蓯蓉丸的補腎作用,也促進了身體內部的和諧,真正實現了中醫“調和”的治療理念。透過調整陰陽,讓身體恢復生機,提升生活品質。

蓯蓉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肉蓯蓉。肉蓯蓉作為重要的藥材,主要來源於蓯蓉植物的乾燥花蕾,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其性溫,味甘,入腎和大腸經,主要功效為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由於肉蓯蓉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對於改善腎虛引起的陽痿、性功能障礙、以及便祕等症狀有顯著效果。此外,肉蓯蓉還具有抗衰老作用,能提高體力和耐力,因此在中醫理論中尤為受到重視。在蓯蓉丸的組成中融入肉蓯蓉,正是充分發揮其補腎強身、潤腸通便的特性,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成為治療各類疾病的一個重要選擇。

蓯蓉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腎陽和改善性功能。其組成中包含白芍,這是因為白芍在中醫中具有調和肝氣、養血和緩解疼痛的作用。白芍的性味是甘、酸,歸肝、脾經,能夠滋潤脾胃,並對於促進血液循環有顯著的效果。當血液循環良好,身體的各項功能便能正常運作,自然有助於強化腎陽。

此外,蓯蓉本身主要用於補腎壯陽,而白芍則可與之協調,防止因補腎過度而引起的肝氣鬱結問題,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這種組合不僅能夠增強療效,更能提升整體的安全性,減低副作用。因此,白芍在蓯蓉丸中的存在是有其重要性,既能助力補腎的效果,又能調和整體方劑的性能,使得蓯蓉丸在治療上更加全面有效。

主治功效


蓯蓉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蓯蓉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消渴尿脂,小便如泔:即尿液混濁如米泔水,可能伴有油脂,多見於消渴病後期。
  • 稟賦虛弱,小便數,亦不禁:先天體質虛弱,小便頻繁,甚至失禁。
  • 冷淋:指以尿頻、尿急、尿道澀痛為主要症狀,同時伴有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等寒象的淋證。
  • 瘧久不瘥:瘧疾日久不癒。
  • 腎瘧:指發作時但寒不熱,或寒多熱少,並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等腎虛症狀的瘧疾。
  • 瘛瘲病筋脈相引:指肌肉痙攣、抽搐,筋脈拘急疼痛。
  • 五勞七傷:泛指多種慢性虛損性疾病。
  • 陰陽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男子陽痿,陰部瘙癢潮濕,小便不暢,尿色時紅時黃。
  • 津液枯涸:體內津液不足,導致口乾舌燥、大便祕結等症狀。
  • 婦人胸脅支滿,聞腥臊氣,唾血目眩,不進飲食,泄血不已,日久使血枯燥:婦女胸脅脹滿,聞到腥味則噁心,吐血,頭暈,食慾不振,長期出血導致血虛。
  • 腎臟虛冷勞瘦:腎臟虛寒,身體消瘦。
  • 腎氣虛損羸瘦,飲食不為肌膚,骨痿無力,腰腳痠痛:腎氣虧虛,身體消瘦,吃東西不長肌肉,骨骼痿軟無力,腰腿痠痛。
  • 消渴後氣乏體羸,腿脛細瘦:消渴病後期,氣虛體弱,腿腳消瘦。
  • 消中虛極,小便無度:脾胃虛弱至極,小便頻數且量多。
  • 腎虛耳聾,或風邪入於經絡,耳內虛鳴:腎虛導致的耳聾,或因風邪侵襲經絡,出現耳鳴。
  • 勞聾,腎虛損,腰腳無力,而黑體瘦,小便滑數: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耳聾,伴有腎虛、腰腿無力、身體消瘦、小便頻數而量少。

治療原理

蓯蓉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補腎益精、滋陰降火、活血通絡、溫陽散寒等理論。從方劑組成來看,不同版本的蓯蓉丸雖然藥味有所差異,但核心藥物包括:

  • 肉蓯蓉:為君藥,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潤腸通便的功效,針對腎虛諸症。
  •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與肉蓯蓉相配,加強補腎填精的作用。
  • 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可治療遺尿、尿頻等症。
  • 菟絲子:補腎益精,固精縮尿,養肝明目,與肉蓯蓉相配,增強補腎陽的作用。
  • 山藥:健脾益胃,滋腎益精,固精止帶,可用於治療脾虛、腎虛諸症。
  •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於治療陽虛寒盛之證。
  • 黃耆: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氣虛諸症。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可用於治療血虛、血瘀、腸燥便祕等症。
  • 磁石:重鎮安神,潛陽納氣,聰耳明目,可用於治療腎虛耳鳴、耳聾等症。
  •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可用於治療大病、久病體虛等症。

綜合分析:

蓯蓉丸通過補腎為主的藥物,如肉蓯蓉、熟地、菟絲子等,來補充腎精、溫補腎陽,從而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同時,配合滋陰、補氣、活血、散寒等藥物,如五味子、黃耆、當歸、附子等,以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目的。例如:

  • 治療消渴尿脂、小便如泔,利用肉蓯蓉、熟地黃等滋陰補腎,配合地骨皮、澤瀉等清熱利尿,以改善尿液異常的症狀。
  • 治療冷淋,利用肉蓯蓉、熟地黃、附子、官桂等溫陽散寒,配合黃連、細辛等清熱燥濕、通絡止痛,以緩解寒濕下注引起的淋證。
  • 治療腎虛耳聾,利用肉蓯蓉、菟絲子等補腎益精,配合磁石、石菖蒲等聰耳開竅,以改善聽力。

總之,蓯蓉丸是一個以補腎為主的複方製劑,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可以治療多種與腎虛相關的疾病。其具體功效和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耳聾糖尿病瘧疾麻痺鼻塞失明五十肩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鼻咽腫瘤

相同名稱方劑


蓯蓉丸,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當歸(去尾)1兩,生乾地黃1兩,肉蓯蓉(酒洗,炙)1兩,楊芍藥1兩,胡粉5錢。 主治:稟受血氣不足,不能榮於發。

蓯蓉丸,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五。 組成:肉蓯蓉5錢,熟地5錢,山藥5錢,石斛5錢,牛膝5錢,官桂5錢,檳榔5錢,附子1兩,黃耆1兩,黃連7錢5分,細辛2錢5分,甘草2錢5分。 主治:冷淋。

蓯蓉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 蓯蓉丸(《洪氏集驗方》卷四。)出處:《洪氏集驗方》卷四。組成:蓯蓉2兩(酒浸1宿,焙乾),巴戟1兩,枸杞子1兩,菊花1兩,川楝子1兩。主治:暖水臟,明目。 。 主治:暖水臟,明目。

蓯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 組成: 蓯蓉丸(《普濟方》卷二二○。)出處:《普濟方》卷二二○。組成:蓯蓉(酒浸1宿,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牛膝(去苗,酒浸1宿,切,焙)半兩,鹿茸(酥炙,去毛)半兩,菟絲子(酒浸2宿,另搗末)1兩。主治:補壯筋骨。 。 主治:補壯筋骨。

蓯蓉丸,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肉蓯蓉(酒浸,切片,焙)1兩,山茱萸(去核)1兩,石龍芮1兩,石菖蒲1兩,菟絲子(淘淨,酒浸,蒸,焙)1兩,川羌活(去蘆)1兩,鹿茸(燎去毛,切片,酒浸,蒸)1兩,磁石(火煉、醋淬7次,水飛)1兩,石斛(去根)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全蠍(去毒)2-7個,麝香1字(旋入)。 主治:腎虛耳聾,或風邪入於經絡,耳內虛鳴。

蓯蓉丸, 出處:《簡易方》引《孟氏诜诜方》(見《醫方類聚》卷一四九)。 組成:熟地黃(淨洗,酒浸,蒸2次,焙乾)2兩,菟絲子(淘去沙土,蒸2次,研爛,焙)1兩半,川當歸(洗,焙)1兩半,穿心紫巴戟1兩,肉蓯蓉(洗,切,焙)1兩,北五味1兩,人參(去蘆)1兩,嫩鹿茸(酥炙)1兩,堅白茯苓1兩,龍齒1兩,嫩黃耆(蜜炙)1兩,石蓮肉1兩。 主治:和陽助陰。主治:丈夫稟受氣血有偏勝者,氣勝血則陽盛陰微,精氣易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