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藍花散

紅藍花散

HONG LAN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八十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1%
肝經 31%
脾經 12%
肺經 6%
膀胱經 6%
心包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0%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藍花散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紅花還能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消腫止痛。此功效對於因瘀血引起的腫痛、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因此,紅花在紅藍花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瘀血、血脈不通等原因引起的各種病症。

紅藍花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紅藍花散主要針對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血運行不暢,達到止痛調經的效果。

二、養血潤燥:紅藍花散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燥性藥物,例如紅花、川芎等,容易造成燥熱。當歸可滋養血脈,潤燥生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

紅藍花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紅藍花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紅腫熱痛,赤芍可以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緩解症狀。

二、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消退,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紅藍花散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消瘀: 蒲黃性味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方中以紅藍花為君藥,主治血瘀經閉、痛經等症,而蒲黃可輔助紅藍花活血化瘀,促進血行,並止血止痛,共同發揮療效。

2. 利水消腫: 蒲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紅藍花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從而改善患者的症狀。

綜上,蒲黃在紅藍花散中發揮了止血消瘀、利水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紅藍花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紅藍花散主治血瘀經絡不通,而桂枝有助於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紅藍花散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桂枝則可防止活血藥物過於耗氣,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為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紅藍花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紅藍花散》主治「產後血暈,心悶,煩亂不識人」。此證多因產後氣血驟虛,瘀血未盡,上衝心肺,導致血運不暢、心神失養,出現暈厥、胸悶、煩躁、神識昏亂等症狀。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紅藍花(紅花)

    • 性味:辛、溫,歸心、肝經。
    •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作用:為君藥,主攻產後瘀血內阻,消散敗血,使氣血通暢,緩解血暈之因。
  2. 犀角屑

    • 性味:苦、鹹,寒,歸心、肝、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 作用:清心涼血,防止瘀熱擾神,兼能安神定志,針對「煩亂不識人」之症。
  3. 茅根(白茅根)

    • 性味:甘,寒,歸肺、胃、膀胱經。
    •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 作用:助犀角清熱涼血,協調血分熱勢,並通過利尿引瘀熱下行。
  4. 麥門冬(去心)

    • 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 功效: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 作用:滋陰生津,防止血瘀化熱傷陰,兼能安神緩解心悶。
  5. 伏龍肝(灶心土)

    • 性味:辛,微溫,歸脾、胃經。
    • 功效:溫中止血,止嘔安神。
    • 作用:以其沉降之性,引火下行,穩定氣血;煎水用之,取其溫澀之效調和全方。
  6. 竹茹

    • 性味:甘,微寒,歸肺、胃、心經。
    •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作用:輕清透散,助茅根、犀角清熱,兼防瘀血夾痰擾神。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為主:以紅花為核心,化解產後瘀滯,為治本之策。
  2. 清熱涼血為輔:犀角、茅根清血分之熱,防瘀久化熱上擾心神。
  3. 養陰安神兼顧:麥門冬滋陰生津,伏龍肝、竹茹調和中焦,安定氣機。
  4. 下行引導:伏龍肝煎水為引,使藥力沉降,促使瘀熱從下而解。

此方通過活血、涼血、養陰、降逆的綜合作用,針對產後血暈的「瘀、熱、虛、亂」病機,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紅藍花1兩,犀角屑3分,茅根3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伏龍肝半斤(以水五大盞浸,濾取汁)。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浸伏龍肝水1中盞,加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氣喘肺結核腳氣病原發性高血壓麻疹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月經稀少閉經腹瀉身體消瘦口乾口渴心情煩燥面色發黃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紅藍花1分,當歸半兩(銼,微炒),琥珀1分,沒藥半兩,桂心3分,蒲黃1分。 主治:産後血不散,小腹疼痛。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紅藍花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紫葛3分(銼),赤芍藥3分,蒲黃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産後血暈,心悶,煩亂不識人。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紅藍花1兩,犀角屑3分,茅根3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伏龍肝半斤(以水五大盞浸,濾取汁)。 主治:肺壅熱,吐血不止。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紅藍花1兩,當歸1兩(銼,微炒),蒲黃1兩,桂心1兩,赤鯉魚鱗1兩(燒灰),沒藥1兩。 主治:産後血暈,心悶,惡血不下。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紅藍花1兩,柴胡1兩半(去苗),羚羊角屑1兩,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2兩,紫蘇莖葉1兩,紅雪2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腳氣,心神煩悶。

紅藍花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紅藍花1兩,柴胡1兩半(去苗),當歸1兩,生乾地黃1兩,赤芍藥1兩,鬼箭羽1兩,虎杖1兩,大腹皮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土瓜根1兩,地骨皮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熱勞,羸瘦,四肢少力,經脈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