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藍花煎方劑中包含紅花,其作用主要體現在活血化瘀和止痛方面。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散瘀止痛的功效。其藥性溫和,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在紅藍花煎中,紅花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經痛、產後瘀血等。其溫和的活血功效,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疼痛症狀。
「紅藍花煎」中包含「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 硇砂具備清熱解毒之效: 硇砂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通淋的功效。在「紅藍花煎」中,硇砂可能被用來治療熱毒、瘡瘍、濕熱下注等症狀。
- 硇砂能增強藥效: 硇砂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硇砂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及炮製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紅藍花煎」時,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避免自行服用。
紅藍花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在紅藍花煎中,當歸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血虛、氣滯、瘀阻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例如,若方劑用於治療血虛經閉,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不暢,起到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
紅藍花煎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所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對於紅藍花煎中治療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輔助作用。
因此,紅藍花煎中加入桂枝,可增強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藍花煎》主治「產後腹臟有惡血結滯,(??)刺疼痛」,文中雖有缺字,然據《普濟方》命名為「紅藍花湯」及組方特性,可推測其核心病機為產後瘀血內停、氣血阻滯所致的腹痛。古代醫家認為,產後胞宮空虛,若惡露不盡或寒邪侵襲,易致瘀血凝結,不通則痛。此方以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為主要方向,適用於瘀血內阻之實證腹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紅藍花(紅花)
- 性味辛溫,專入血分,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為產後瘀血證之要藥。《本草綱目》載其「破留血,養血」。此方以紅花為名,強調其主導地位,針對惡血結滯之核心病機。
臣藥:麒麟竭(血竭)、赤鯉魚鱗
- 血竭:散瘀定痛,兼能止血,防活血過猛傷正。其辛香走竄,助紅花破瘀之力。
- 赤鯉魚鱗:燒灰後存性,取其化瘀止血之效,民俗療法中多用於產後惡露不下。
佐藥:硇砂、當歸、青蛙、桂心
- 硇砂:鹹苦辛溫,具軟堅散結、消積化瘀之功,《本草拾遺》謂其「破血,下惡血」。此處用以攻逐頑固瘀結,然其性烈,用量半兩為佐制。
- 當歸:銼後微炒,既活血又養血,防化瘀傷陰,符合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
- 青蛙(炙焦):古代用於利水消腫,此處或取其走竄之性,助化瘀通絡。
- 桂心: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針對產後易感寒邪、血遇寒凝之病機。
使藥:醋、溫酒
- 醋煎:取其酸收入肝經,增強散瘀之效,《本草備要》言醋「散瘀解毒」。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上行外達,促進血行。
方劑特色與治療邏輯
- 攻補兼施:以紅花、血竭、硇砂等峻藥攻瘀,佐以當歸養血,避免耗傷正氣。
- 動靜結合:紅花、青蛙動而不守,桂心溫通守而不走,使瘀化而不留寇。
- 外用內服一體:醋煎成膏,外敷或內服皆可,體現古代「內外同治」思維。
此方集中藥「辛溫活血」「鹹軟散結」「炭藥止血」三法於一體,專攻產後惡血頑結,展現古人「以通為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紅藍花半兩,麒麟竭半兩,硇砂1兩(細研),當歸1兩(銼,微妙),赤鯉魚鱗1兩(燒灰),青蛙1枚(去腸肚,炙令焦),桂心1兩。
上為末。先以醋5升,於石鍋中煎令沸,入諸藥末,同然如膏.取出.於瓷合內盛。
每服1茶匙,不拘時候,以溫灑送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紅藍花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紅藍花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紅藍花半兩,麒麟竭半兩,硇砂1兩(細研),當歸1兩(銼,微炒),赤鯉魚鱗1兩(燒灰),青蛙1枚(去腸肚,炙令焦),桂心1兩。 主治:産後腹臟有惡血結滯,(??)刺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