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紅花酊

當歸紅花酊

DANG GUI HONG HUA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浙江中草藥制劑技朮》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心經 40%
脾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紅花酊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當歸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對女性生理健康特別重要。當歸是名貴的藥材,常用於調理血液和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因此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是月經不調及痛經等問題。

當歸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其含有的揮發油有助於舒緩神經緊張,減少焦慮感,進而對調整情緒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當歸不僅是活血的要藥,同時也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提升整體健康。

這種方劑中的紅花同樣在活血化瘀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兩者的配合能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形成了良好的協同作用。總之,當歸在當歸紅花酊中佔有重要地位,為其獨特的療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當歸紅花酊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當歸與紅花組成。當歸被譽為“藥中黃金”,具有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產後恢復等症狀。紅花則以其活血化瘀的特性著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淤血,對於各類由血液瘀滯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增強補血作用,還能有效提高血液流動性,有助於調理整體的氣血狀況。

這種組合特別適合於需要調理氣血的患者,進一步改善面色暗淡、氣虛乏力等症狀。此外,紅花的活血功效還能減少血腫、瘀痛,對於風寒所引起的關節疼痛及經前綜合症也有明顯緩解作用。因此,當歸紅花酊在臨牀上廣泛應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各種治療的效果,成為飲用此方劑的患者的重要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紅花酊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為酊劑(酒劑),以當歸、紅花為君藥,配合乙醇提取藥性,傳統主治:

  1. 月經不調:針對血虛或血瘀所致經期紊亂,如經量少、經期延後、經色暗紫等。
  2. 痛經: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症見經行腹痛、拒按、經血夾血塊,得熱則緩。

理據溯源

  • 當歸:《本草綱目》載其「和血補血,為婦科要藥」,既能補血活血,又善調經止痛,尤適血虛兼瘀滯者。
  • 紅花:《本草匯言》稱其「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擅散瘀止痛,與當歸配伍,增強活血通經之效。
  • 乙醇(酒):古用酒煎或酒服以行藥勢,《傷寒論》酒劑多用以助藥力上行外達,此處用60%乙醇浸漬,可萃取脂溶性成分,並藉其辛散之性增強活血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思維

  • 當歸(補血活血)+紅花(活血散瘀)

    • 當歸性溫味甘,補血之力強,兼能潤燥;紅花性溫味辛,專入血分,破血行瘀。二者相伍,形成「補而不滯,行而不傷」的協同作用,尤適「虛中夾瘀」之證。
    • 當歸補血養營,紅花化瘀通絡,共奏「養血調經,祛瘀止痛」之效,符合《內經》「血實宜決之,血虛宜補之」的治則。
  • 乙醇助藥行散

    • 酒性辛熱,能溫通血脈,促進藥物吸收,尤利於血瘀寒凝之證(如冷痛、經血色暗)。現代藥理亦證明,乙醇可提高當歸中阿魏酸、紅花中紅花黃素等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2. 治療原理推衍

  • 血虛致瘀:若血虛脈道失充,血流遲滯,易成瘀血。當歸補血以充脈,紅花化瘀以通絡,標本兼顧。
  • 氣滯血瘀:情志不舒或寒客胞宮,血行不暢則痛。紅花辛散溫通,當歸行血中氣滯,酒助溫散,共解瘀滯。

3. 現代藥理佐證

  • 當歸:含揮發油(如藁本內酯)及阿魏酸,具抗血小板聚集、調節子宮平滑肌作用,緩解痛經。
  • 紅花:含紅花黃素、紅花苷,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抑制血栓形成,與當歸協同增效。

結論:此方組方簡潔,以「養血活血」為核心,結合酒劑特性,針對婦科血虛血瘀基礎病機,體現中醫「通補並用」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當歸150g,紅花50g,60%乙醇適量。
調經養血。
取當歸切成簿片後與紅花混勻,按浸漬法浸漬七天,製成酊劑1000毫升即得。
每次口服2-5毫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月經不調月經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紅花酊, 出處:《浙江中草藥制劑技朮》。 組成:當歸150g,紅花50g,60%乙醇適量。 主治:調經養血。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