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鯉甲散
LING LI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四引《删繁方》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4%
膀胱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1%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陵鯉甲散方中含有桂枝,主要是由於桂枝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擅長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陵鯉甲散主治寒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桂枝可溫經散寒,解除痺痛,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陵鯉甲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等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桂枝則可溫經散寒,與之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寒濕痹痛的目的。
陵鯉甲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 補血活血 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的作用。方中加入當歸,旨在 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 緩解疼痛、改善血液運行 的目的。
此外,當歸與其他藥材配伍,可 相輔相成,發揮更大的療效。例如,當歸與川芎、白芍等藥材配伍,可 活血止痛,調經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陵鯉甲散》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發背及乳房癰腫」,即現代所稱的背部癰疽與乳腺膿腫。此類病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而成,屬外科瘡瘍範疇。方中以陵鯉甲(穿山甲)為君,配伍桂心、當歸,顯現「攻毒消癰為主,溫通活血為輔」的治療思路,契合瘡瘍初期「消、托、補」之「消法」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陵鯉甲(穿山甲)
- 性味鹹微寒,善走竄,專入血分。古代醫家認為其能「貫通經絡,直達病所」,具有消腫排膿、破血散結之效。用於癰腫初起,可促進膿毒外泄;對已成膿者,則助其速潰。
- 本方取「甲爪」並炙用,可能是強化其穿透之力,或取其甲片堅硬之象以喻「破潰癰疽」之意。
桂心
- 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在此方中,其作用有二:
- 助陵鯉甲行血散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反佐陵鯉甲之微寒,防止寒凝礙邪。
- 瘡瘍雖多屬熱證,但氣血不通為其根本,桂心之溫通可協同增強消腫之效。
- 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在此方中,其作用有二:
當歸
- 甘辛溫,補血活血。此處用量較輕(二分),非以補虛為主,而是取其「活血止痛」之功,與陵鯉甲協同化解瘀血,兼顧瘡瘍耗傷陰血之潛在病機。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穿山甲峻攻為主,輔以當歸活血養血,避免破血過猛傷正。
- 寒熱並用:陵鯉甲微寒,桂心大熱,寒熱互制,專注於通散之力。
- 酒送服:酒性辛熱,可增強藥力宣散,助藥勢直達病所。
適用階段推測
此方更適用於癰腫初期(未成膿或將成膿時),藉穿山甲之走竄、桂心之溫通,促使毒散腫消。若膿已成,或需配伍黃芪等托毒藥物。
中醫理論依據
- 《本草綱目》論穿山甲:「除瘧疾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
- 《神農本草經》載當歸「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提示其外用內服皆可療瘡。
- 桂心在《名醫別錄》中強調其「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顯示其行氣溫散之能。
此方簡潔,體現古代外科用藥「直擊病所」的特點,結合動物藥的動性與植物藥的調和,構成消癰散結的有效配伍。
傳統服藥法
陵鯉1頭(取甲爪,炙),桂心3分,當歸2分。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陵鯉甲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四引《删繁方》。 組成:陵鯉1頭(取甲爪,炙),桂心3分,當歸2分。 主治:發背及乳房癰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