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湯

敗醬湯

BAI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20%
膽經 7%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6%
胃經 6%
脾經 6%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敗醬湯」中包含「敗醬草」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清熱解毒: 敗醬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敗醬草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乳癰等疾病,而敗醬湯正是針對此類疾病而設,敗醬草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2. 排膿生肌: 敗醬草能促進膿液排出,並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化膿性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敗醬湯中加入敗醬草,正是為了利用其排膿生肌的作用,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敗醬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敗醬湯主治癰疽、瘡瘍等熱毒症,但若患者體質虛寒,則需溫陽散寒以助藥力。桂枝性溫,入太陽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 調和氣血:敗醬湯中藥材多偏寒涼,桂枝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甚,損傷正氣。同時,桂枝還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敗醬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行氣開鬱的功效。敗醬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川芎的加入有助於疏散風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肝,協調藥性: 敗醬湯中以敗醬草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川芎入肝經,能引導藥力直達肝經,促進藥物吸收,並與敗醬草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敗醬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敗醬湯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散。同時,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傷口癒合。此外,當歸還可以調和藥性,使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醬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疹痛引腰,腹中如錐刀所刺」,指向產後瘀血內阻、氣血壅滯所致的劇烈疼痛。其痛如錐刀刺,屬「瘀血痛」典型表現,且痛引腰腹,反映病位在胞宮及下焦,與產後惡露不盡、經絡不通相關。敗醬草性味辛、苦、微寒,傳統用於活血排膿、破瘀止痛,尤其擅長化解下焦濕熱瘀結,故能針對產後瘀熱互結之痛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單方邏輯
    敗醬草(敗醬)為本方唯一藥材,用量三兩(約現今45克),屬重劑單行。其功效核心在於:

    • 活血化瘀:辛散苦降,能通利血脈,散結止痛,直接針對「如錐刀刺」之血瘀證。
    • 清熱解毒:微寒之性可解產後瘀久化熱或濕熱蘊結,防瘀熱成癰。
    • 引藥下行:自古用於下焦病證,尤擅治婦人胞宮瘀滯,與產後病位相合。
  2. 煎服法強化藥效

    • 水酒合煎:以水四升(約800毫升)、酒二升(約400毫升)同煎,酒性溫通,助敗醬草活血之力,並引藥入血分。
    • 微火緩煎:避免高火破壞藥性,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 分次頻服:日三服、每次七合(約140毫升),維持藥效濃度,漸消瘀滯。

綜論
此方體現「藥簡力專」思想,集中敗醬草活血、清熱、止痛之效,配伍酒煎增強血脈運行,針對產後「瘀、熱、痛」三大病機。其止痛機轉不僅在於活血,更通過清熱防止瘀熱互結,符合中醫「通則不痛」「涼血以安絡」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敗醬3兩。
上切。
以水4升,酒2升,微水煎取2升,食前適寒溫服揖7合,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敗醬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敗醬3兩。 主治:産後疹痛引腰腹,如錐刀所刺。

敗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敗醬2兩,大黃(銼,炒)1兩,桃仁2兩。 主治:附骨疽。

敗醬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敗醬3兩,桂心1兩半,川芎1兩半,當歸1兩。 主治:産後疹痛引腰,腹中如錐刀所刺。

敗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敗醬3分,桂(去粗皮)3分,劉寄奴3分,牡丹皮半兩,木香半兩,川芎半兩。 主治:産後惡血不除,與氣相搏,腹內(疒丂)痛。

敗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敗醬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微炙,切)1兩,芍藥1兩,川芎1兩,瞿麥(用穗子)1兩,枳殼(去瓤,麸炒黃)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30枚。 主治:産後惡血結聚,血氣衝心,暈悶垂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