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膏中加入生地黃,是基於其滋陰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能有效緩解陰虛火旺、內熱熾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
此外,生地黃還有潤肺止咳、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肺熱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亦有輔助治療功效。因此,養陰膏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滋陰降火,緩解陰虛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養陰膏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燥滑腸的功效。養陰膏旨在滋陰補血,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並潤燥生津,與方劑主旨相符。
- 調和藥性,增效作用: 養陰膏中多為滋陰清熱藥材,而當歸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因此,當歸可謂是方劑中的「調和之劑」,有助於整體藥效的提升。
養陰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養陰膏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血瘀證,赤芍的加入可幫助清解體內熱邪,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
- 緩解燥熱症狀:赤芍能清熱涼血,對於因陰虛內熱引起的燥熱症狀,例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便祕等,有緩解作用。配合養陰膏中的其他滋陰潤燥藥材,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陰膏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源於其活血通絡、引藥下行之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因陰虛導致的經絡不通、血行不暢等症狀。同時,川牛膝還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滋陰補腎,更有效地達到養陰的功效。
因此,在養陰膏方中加入川牛膝,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引藥下行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方滋陰補腎的效果。
養陰膏中加入烏藥,看似與養陰功效無直接關聯,實則暗藏巧思。
烏藥味辛溫,擅長行氣止痛,能溫脾胃、助消化。養陰膏滋陰潤燥,若患者脾胃虛弱,難以吸收藥效,則烏藥可起到引藥入脾胃,促進藥效吸收的作用。
此外,烏藥還有理氣解鬱的功效,能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煩躁、失眠等症狀,配合養陰藥物,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養陰膏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養陰膏以滋陰清熱為主,牡丹皮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並有助於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燥咽乾、心煩失眠、面紅潮熱等。此外,牡丹皮的活血化瘀作用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提升養陰膏的療效。
養陰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利濕,滲濕止瀉: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養陰膏常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燥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症,而脾虛濕盛則會加重這些症狀。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有助於陰虛症狀的改善。
- 寧心安神,益智健腦: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的功效,可改善因陰虛所致的心煩失眠、健忘等症狀。養陰膏中加入茯苓,可增強其滋陰安神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養陰膏」方劑中加入紅花,看似與滋陰補血的主旨相悖,實則暗藏玄機。紅花性溫,入血分,善於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其加入此方,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因素:
- 促進藥效吸收: 紅花活血化瘀,有助於其他藥材有效滲透組織,提升藥效。
- 改善循環,協調陰陽: 紅花活血通絡,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陰陽平衡,避免滋陰過度,造成氣滯血瘀。
故紅花於「養陰膏」中,起著活血化瘀,協調陰陽,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更能有效地達到滋陰補血的功效。
「養陰膏」方劑中加入「水蛭」,看似奇特,實則蘊藏着深厚的中醫理論。
水蛭味鹹、性平,入肝、血分。其功效主治血瘀、閉經、跌打損傷等症。在「養陰膏」中,水蛭主要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
「養陰膏」通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血瘀証候,水蛭的加入可幫助改善因血瘀所致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進而促進陰液的生成與流通,達到養陰潤燥的功效。因此,水蛭的加入並非隨意,而是根據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症狀相結合的合理運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陰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室女氣血相搏,經脈不行,體黃面腫,多脹減食」,意指未婚女子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月經閉止,伴隨面色萎黃、浮腫、腹脹及食慾減退等症狀。其病機核心為血虛兼瘀滯:
- 氣血相搏:氣滯血瘀,經脈阻閉,故月經不行。
- 體黃面腫:血虛不榮肌膚則萎黃,瘀水互結則浮腫。
- 多脹減食:氣滯濕阻,影響脾胃運化,故腹脹納差。
此方針對虛瘀夾雜之證,以養血滋陰為主,佐以活血行氣、逐瘀通經。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
- 養血滋陰:生地黃(一兩半)、當歸(一兩)、赤芍藥(一兩)。
- 活血通經:牛膝(一兩)、紅花(炒,一錢)、水蛭(一錢)、牡丹皮(一錢)。
- 行氣利濕:烏藥(半兩)、茯苓(一錢)。
- 賦形劑:煉蜜為丸,酒送服以助藥力。
(二)配伍分析
養血為本:
- 生地黃滋陰涼血,補腎水以生肝血;
-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止痛;
- 赤芍藥活血散瘀,兼清鬱熱。
三者共奏養血調經之效,針對血虛之本。
活血破瘀:
- 牛膝引血下行,通經散瘀;
- 紅花活血通絡,炒用緩其峻性;
- 水蛭破血逐瘀,善消經絡瘀阻;
- 牡丹皮涼血化瘀,防瘀久化熱。
此組藥專攻瘀滯,通暢經脈。
行氣利濕:
- 烏藥辛溫行氣,散寒止痛,助氣血運行;
- 茯苓健脾滲濕,消水腫而助運化。
氣行則血行,濕去則脹消,間接輔助活血功效。
用藥特點:
- 攻補兼施:以生地、當歸補虛,水蛭、紅花攻瘀。
- 標本同治:養血以治本,活血行氣以治標。
- 酒送服:借酒溫通之性,增強藥力直达血分。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血滋陰,活血通經」為核心,適用於血虛夾瘀之經閉。因室女氣血未充,過用破血恐傷正,故重用養血藥,佐以緩和逐瘀之品(如水蛭用量輕),既通經絡,又防傷陰。配合行氣利濕藥,改善氣滯水停之腫脹,整體配伍層次分明,虛實兼顧。
三、總結
《養陰膏》是針對虛瘀互結型經閉的經典方,透過養血扶正、化瘀通經、行氣利濕的協同作用,恢復氣血運行與經脈通暢,改善閉經、浮腫、脹滿等症狀,體現中醫「通補並用」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兩半,當歸1兩,赤芍藥1兩,牛膝1兩,烏藥半兩,牡丹皮1錢,茯苓紅花(炒令黃)1錢,水蛭1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日1丸,空心好酒化下。
忌醋及酸物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膏, 出處:《醫鈔類編》卷一。 組成:地黃、麥冬、當歸。 主治:噎膈反胃,血槁消瘦。
養陰膏,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生地黃1兩半,當歸1兩,赤芍藥1兩,牛膝1兩,烏藥半兩,牡丹皮1錢,茯苓1我,紅花(炒令黃)1錢,水蛭1錢。 主治:室女氣血相搏,經脈不行,體黃面腫,多脹減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