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活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涼血活血之效,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可滋陰潤燥,對於化瘀消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陰虛燥熱,起到緩解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津液。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腫塊堅硬、疼痛等症狀,牡丹皮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消腫散結: 牡丹皮能清熱解毒,並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腫瘤、結節等病症,牡丹皮能協助清除積聚的熱毒,並促進組織軟化,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因此,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並軟化腫塊,達到化瘀消堅之效。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加入赤芍,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消散瘀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之症狀,進而達到消堅散結的目的。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瘀血阻滯所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病症痊癒。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夏枯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特性:
- 清熱散結:夏枯草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腫塊、硬結,具有良好的消散作用。
- 疏肝理氣:夏枯草亦具疏肝理氣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化瘀消堅。
因此,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夏枯草,可發揮其清熱散結、疏肝理氣的作用,增強整體方劑化瘀消堅的功效。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昆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軟堅散結: 昆布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其富含的藻膠酸能促進腸胃蠕動,並有助於降低血脂,減輕血管壁的硬化程度。對於瘀血阻滯、氣血凝滯所致的腫塊堅硬,昆布能起到軟化、消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更能有效化瘀消堅。
- 活血化瘀: 昆布性寒,可清熱解毒,並能活血化瘀。它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吸收和代謝,進而達到化瘀散結的效果。此外,昆布還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血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活血化瘀:莪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腫塊、疼痛等症狀,莪朮能有效改善。
- 消積散結:莪朮亦有消積散結之功,能化解體內積聚的痰飲、瘀血,有助於消除堅硬的腫塊。
因此,在「加味化瘀消堅湯」中加入莪朮,能增強方劑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效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加味化瘀消堅湯」主治「囊腫性痤瘡」,其病機為「脾胃積熱,重蒸于肺,日久痰瘀積聚成瘡」。
病位與病機:
- 痤瘡之生成,傳統中醫多歸因於「肺胃熱盛」,因肺主皮毛,脾胃主運化水穀。若脾胃積熱,上熏於肺,肺熱不得宣散,則發為面部痤瘡。
- 「痰瘀積聚」為關鍵病理產物:熱毒久蘊,灼津成痰,阻滯氣血,進一步形成瘀血,痰瘀互結,聚於肌膚則成囊腫、硬結,甚則化膿潰破。
證候特點:
- 皮損表現為黑頭粉刺、膿皰、囊腫,並伴隨癢痛,瘡面油膩,舌質紅絁(熱盛)、脈弦滑(痰瘀內阻)。
- 反覆纏綿,日久不癒,屬熱毒痰瘀膠著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涼血清熱」為主,佐以「消痰軟堅」「化瘀散結」,諸藥協同,標本兼顧:
涼血清熱:
- 生地(30克):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針對血分熱毒及陰液耗傷。
- 丹皮(9克)、赤芍(9克):清血分伏熱,活血散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公英(15克)、蚤休(9克):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直接針對熱毒壅盛之膿皰囊腫。
消痰軟堅:
- 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化痰散結,軟堅消腫,針對痰凝形成的囊腫硬結。夏枯草兼清肝火,昆布、海藻鹹寒軟堅,為治療痰核瘰癧之要藥。
化瘀散結:
- 三稜(9克)、莪朮(9克):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針對久病入絡之瘀血,疏通經絡氣血,促使囊腫消散。
配伍特點與治療邏輯
標本兼治:
- 治標:清熱解毒(公英、蚤休)直接消除膿皰;軟堅散結(昆布、海藻)平復囊腫。
- 治本:涼血養陰(生地、丹皮)防熱毒傷陰;活血化瘀(三稜、莪朮)防痰瘀復結。
層次分明:
- 上焦熱毒:以清肺胃熱為主(生地、丹皮、公英)。
- 中下焦痰瘀:以化痰破血為輔(昆布、三稜等)。
現代對應思路:
- 囊腫性痤瘡與現代醫學之「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相關,方中藥物多具抗炎(如公英)、調節皮脂分泌(如夏枯草)、抑制纖維增生(如海藻)等作用,符合「消炎—散結—修復」的病理環節。
總結
此方從「血熱」「痰凝」「血瘀」三方面著手,既清解熱毒以治其源,又化痰破瘀以消其形,適合痰熱瘀互結之頑固性痤瘡。臨床應用時,可隨證加減:若膿腫甚加連翹、皂刺;若便秘加大黃通腑泄熱。丸劑緩圖,意在鞏固療效,防其復發。
傳統服藥法
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稜9克,炒莪朮9克。
涼血清熱,消痰軟堅。
囊腫性痤瘡劉某某,男,21歲。1973年1月20日。三年來臉面經常出現痤瘡,開始起黑頭粉刺,面部油多發亮,並起膿皰及囊腫,癢疼相兼,擠出膿後形成疤痕疙瘩,時輕時重,纏綿不斷。脈弦滑,舌質紅絳。診為囊腫性痤瘡,治以涼血清熱,消痰軟堅。投以上方二十一劑,病情逐漸趨輕,囊腫較平,不起膿皰。後改成丸劑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化瘀消堅湯,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公英15g,蚤休9g,夏枯草9g,崑布9g,海藻9g,炒三棱9g,炒莪朮9g。 主治:涼血清熱,消痰軟堅。主治:囊腫性痤瘡。脾胃積熱,重蒸於肺,日久痰瘀積聚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