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毒散血拔毒散」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它可以清泄肝火,涼解血熱,並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有助於消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赤芍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例如,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力量;與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的排出。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毒散瘀: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解毒散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
二、疏風止癢: 方劑中多含活血化瘀藥物,容易引起皮膚瘙癢,而防風疏風止癢,可緩解藥物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性。
此外,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發揮化毒散血、拔毒消腫的作用。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毒素,緩解因毒素入侵引起的腫痛、發熱等症狀。
- 通鼻竅,散風寒:白芷能通鼻竅,散風寒,對於因風寒入侵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在化毒散血拔毒散中,白芷可以幫助驅散風寒,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增強藥效。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使用芒硝,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瀉熱解毒:芒硝味苦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脈瘀阻所致的腫痛、瘡瘍等,芒硝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起到拔毒消腫的作用。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促進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藥效。同時,芒硝還能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加速疾病的康復。
「化毒散血拔毒散」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散瘀:細辛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散瘀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和瘀血,配合其他藥物,增強化毒散血之效。
2. 通鼻竅止痛:細辛為常用解表藥,其辛溫之性可通鼻竅,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有改善作用。若方劑中存在寒毒入侵的情況,細辛能有助於緩解病症,提高藥效。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包含當歸尾,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有助於消除瘀血、消散腫脹。
- 補血生血:當歸尾富含鐵元素,有補血生血之效,可改善因中毒導致的氣血不足,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消腫:白僵蠶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白僵蠶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患處,達到散血拔毒的效果。
白僵蠶在化毒散血拔毒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症。
化毒散血拔毒散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蟬蛻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對於因毒熱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化瘀散結:蟬蛻還有化瘀散結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對於毒性較強的瘡瘍,能有效地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化毒散血拔毒散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活血化瘀: 五加皮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化毒散血拔毒散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五加皮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清除瘀血,減輕腫痛。
- 增強免疫: 五加皮還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的作用,能提高機體對毒素的抵抗力,有利於抵抗毒素的侵襲,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五加皮的活血化瘀和增強免疫功效,使其成爲化毒散血拔毒散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有助於提升藥效,加速傷患恢復。
主治功效
化毒散血拔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秘傳外科方》中多次提及化毒散血拔毒散,並明確指出其主治「一應諸惡瘡並腳疾」。從古文描述來看,此方主要以外敷為主,可見其治療病機側重於表。結合方劑組成分析,可得出以下功效及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赤芍 具活血止痛、消腫解毒之功,可助於清除局部瘀滯,減輕炎症反應。
- 白芷 散寒通經,亦可疏散局部之邪,助於消腫。
- 芒硝 雖為內服藥,但外用亦有殺菌消毒之效,能輔助清除瘡瘍之毒。
- 蟬蛻 疏風散熱,可助於散邪外出,減輕瘡瘍紅腫熱痛。
- 《仙傳外科集驗方》 提到「毒出如干,再以醋常常潤濕」,說明此方有引毒外出的功效,與上述藥物相輔相成,可促使邪毒排出體外,以達消腫之效。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赤芍 活血止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 當歸尾 補血調經,雖以補血為主,但亦有活血之效,可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白芷 散寒通經,可通暢經絡,減輕疼痛。
- 《秘傳外科方》提到:「敷之即散,又能定痛。」,可見此方具有止痛之效,與活血化瘀之藥物有密切關係。
3. 祛風除濕,散寒止癢:
- 防風 祛風除濕,可助於驅除外邪,防止風濕之邪深入肌膚。
- 白芷 去濕止癢,可減輕因濕邪鬱積引起的皮膚瘙癢。
- 細辛 溫肺化痰,雖以溫肺為主,但亦可助於散寒,減輕寒邪導致的疼痛。
- 白殭蠶 息風定驚,能減輕因風邪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亦可佐助驅除外風。
4. 托毒外出,加速瘡瘍癒合: * 《秘傳外科方》 中提到 「用此藥點破,令膿即出。」,說明此方有托毒外出之功效,可加速膿腫的消退,亦符合《秘傳外科方》中提及的用「藥煮吸筒拔出其膿毒水血」之治療手段,此方可輔助此治療。
總結:
化毒散血拔毒散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寒止癢等作用,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之功效。其治療機理是以疏散局部邪毒為主,輔以活血化瘀、止痛等方法,加速邪毒排出,改善局部微循環,最終達到治療目的。此方為外用,其主要針對表證之惡瘡腫毒,符合《秘傳外科方》中所述之外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赤芍3兩,防風3兩,白芷3兩,內消3兩,腳蓮河車3兩,北細辛3兩,歸尾2兩,僵蠶2兩,蟬退2兩,五加皮2兩。
如敷不退,加下藥敷之:南星、何首烏、紫花地丁、五葉根、貝母、草烏、薑活、獨活、芙蓉葉(秋過者可用)、赤葛根、野椒根(去骨用皮)、倍加五加皮。臟腑秘,加吃藥:大黃、枳殼(去白,炒)
溫和化毒,散血托里。
上為細末。
用生薑連滓及醋敷之;如要即散,急加大蒜同敷之,毒氣即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化毒散血拔毒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 組成:赤芍3兩,防風3兩,白芷3兩,內消3兩,腳蓮3兩,河車3兩,北細辛3兩,歸尾2兩,僵蠶2兩,蟬退2兩,五加皮2兩。 主治:溫和化毒,散血托裏。主治:一應諸惡瘡並腳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