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疔湯

追疔湯

ZHUI D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3%
胃經 10%
心經 10%
腎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7%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疔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疔瘡」,乃中醫外科常見之急症,其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根深堅硬如釘,甚則伴發熱惡寒。疔毒多因火熱之邪蘊結,或氣血瘀滯、熱毒壅聚所致。追疔湯以發散風熱、解毒消腫、活血通絡為法,使毒邪外透而癰腫消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邪,開泄腠理

  • 羌活、獨活:辛溫發散,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助邪從表而解。
  • 防風:風藥之潤劑,既散外風,又能解瘡毒之滯。
  • 細辛:辛香走竄,透達經絡,助他藥驅邪外出。
  • 蟬退、僵蠶:輕清升散,疏風熱、解痙毒,尤善治皮膚瘡瘍。

作用:疔瘡初起多伴表證(如惡寒發熱),此類藥物開泄皮毛,令毒邪隨汗而散,符合「汗之則瘡已」之則。

2. 清熱解毒,直折火毒

  • 黃連:苦寒瀉火,清心解毒,為治熱毒瘡瘍要藥。
  • 獨腳蓮(鬼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專攻疔毒惡瘡。
  • 澤蘭、金銀花、金錢重樓:後三味擂酒服之,增強清熱涼血、解毒消癰之效。

作用:針對疔瘡火毒內蘊之本,直清熱邪,防其內攻。

3. 活血散結,通絡止痛

  • 赤芍:涼血活血,散瘀止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青皮:行氣破滯,疏肝解鬱,氣行則血行。
  • 甘草節:解毒和中,兼緩急止痛,古云「節」善消瘡毒。
  • 生薑、酒:辛溫通脈,助藥力透達病所,酒更增活血之效。

作用:疔瘡局部氣血瘀阻,此類藥物疏通經絡,防瘀熱互結而成膿。

4. 隨證加減,標本兼顧

  • 有膿加首烏、白芷:托毒排膿,促進瘡潰。
  • 取利加青木香、大黃:通腑泄熱,使毒從下出。
  • 在腳加木瓜:舒筋活絡,引藥下行。
  • 病減後加大黃:清泄餘毒,防死灰復燃。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表裡分消」為核心:

  • 外透:通過風藥發汗,使毒邪從表解散。
  • 內清:苦寒解毒搭配活血行氣,直挫熱毒瘀滯。
  • 攻補兼施:初期重在祛邪,後期加首烏等兼顧扶正托毒。

配伍特點在於「辛散與苦降並用」,既防風藥助火,又制苦寒冰伏,佐以生薑、酒調和藥性,共奏消疔之效。

傳統服藥法


羌活5分,獨活5分,青皮5分,防風5分,黃連5分,赤芍5分,細辛5分,甘草節5分,蟬退5分,僵蠶5分,獨腳蓮5分。
有膿,加首烏、白芷;取利,加青木香、大黃;在腳,加木瓜;病減後,加大黃2錢以去余毒。
上將澤蘭葉、金銀花、金錢重樓各1錢,生薑擂酒或擂水,入酒熱服;然後用生薑10片,水、酒各半,煎前藥熱服。衣覆取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追疔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羌活5分,獨活5分,青皮5分,防風5分,黃連5分,赤芍5分,細辛5分,甘草節5分,蟬退5分,僵蠶5分,獨腳蓮5分。 主治:疔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