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解剖位置
- 關於足太陽膀胱經中的次髎穴解剖位置:
 - 位在臀部肌肉開始的地方;
 - 正好位於骶骨外側的動脈和靜脈後分支位置;
 - 是第2骶神經後分支穿過的區域。
 
針刺方法
直刺0.8-1.2寸
穴道介紹
次髎穴的功效主要有:
- 補腎壯腰:次髎穴具有補腎壯腰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腰痛、腰肌勞損、腎虛等症狀。
 - 利小便:次髎穴具有利小便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尿瀦留、小便不利等症狀。
 - 舒筋活絡:次髎穴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臀部疼痛、下肢痹痛等症狀。
 
次髎穴的主治病症主要有:
- 腰痛、腰肌勞損、腎虛: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腎虛腰痛等。
 - 尿瀦留、小便不利: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等。
 - 臀部疼痛、下肢痹痛:如臀部肌肉拉傷、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
 
穴道配伍
次髎穴配穴分析
次髎穴位於骶骨下緣,旁開1.5寸處,屬膀胱經。其主治範圍廣泛,與下焦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多與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
1. 次髎穴配血海穴治痛經:
- 原理: 次髎穴為膀胱經穴,鄰近子宮,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理氣止痛的作用。血海穴為脾經穴,是血的貯藏處,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兩穴合用,可從經絡和氣血兩個方面協同作用,疏通經脈瘀阻,調節氣血失衡,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2. 次廖穴配三陰交穴、中極穴、腎俞穴治療遺尿:
- 原理: 遺尿多與腎氣不足、膀胱氣虛、下元虛冷有關。腎俞穴補腎氣;中極穴為膀胱募穴,能調理膀胱;三陰交穴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作用。次髎穴則通過疏通膀胱經,調理下焦,配合其他穴位,共同達到補腎固澀、溫補下焦的效果,從而改善遺尿症狀。
 
3. 次髎穴配關元穴、三陰交穴調理下焦,活血調經:
- 原理: 關元穴為任脈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作用。三陰交穴如上所述,滋陰補腎、健脾益氣。次髎穴協同作用,共同調理下焦氣血,活血化瘀,改善月經不調、帶下等症狀。
 
4. 次髎穴配商丘穴、湧泉穴,健脾補腎,暖胞宮:
- 原理: 商丘穴為脾經原穴,具有健脾利濕、補益脾腎的作用。湧泉穴為腎經原穴,具有滋陰降火、補腎益精的功效。此配伍通過補益脾腎,溫補下焦,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改善痛經、不孕等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男性勃起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四肢麻痺癱瘓
 
消化系統疾病
- 腹股溝疝氣
 - 腹中有鳴叫聲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肩關節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陰道炎
 - 前列腺炎
 - 白帶
 - 排尿困難
 - 女性不孕症
 - 尿道炎
 - 膀胱炎
 - 卵巢炎
 - 子宮下垂
 - 前列腺增生
 - 子宮發炎
 - 陰莖勃起不倒
 
艾灸刮痧
次髎穴艾灸/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方法:
- 準備:
- 艾條:選擇純艾條或艾柱,避免添加其他物質。
 - 灸具:可使用艾灸盒、艾灸罐等,確保安全和方便操作。
 - 藥棉:用於清理灸火後殘留的灰燼。
 - 酒精:用於消毒灸具。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灸具和穴位周圍皮膚。
 - 定位: 找到次髎穴位置,用手指輕輕按壓,有酸脹感。
 - 施灸:
- 溫和灸: 將艾條點燃,距離穴位約2-3釐米,感受溫熱即可。
 - 雀啄灸: 艾條點燃,以雀啄之勢反覆接觸穴位,每次停留2-3秒,間歇幾秒。
 - 懸灸: 將艾條懸於穴位上方,距離約2-3釐米,保持溫熱感,施灸時間10-15分鐘。
 
 - 結束: 灸火熄滅後,用藥棉清理殘留灰燼,並用溫水輕輕擦拭穴位周圍皮膚。
 
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 準備:
- 遠紅外線燈:選擇安全可靠的遠紅外線燈,最好具備溫度調節功能。
 - 保護鏡:使用保護鏡以防眼睛受到紅外線傷害。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遠紅外線燈表面和穴位周圍皮膚。
 - 定位: 找到次髎穴位置,用手指輕輕按壓,有酸脹感。
 - 加熱:
- 將遠紅外線燈對準次髎穴,保持距離15-20釐米,調節溫度至舒適溫熱感。
 - 加熱時間約10-15分鐘,根據個人感受可適當調整。
 
 - 結束: 加熱結束後,輕輕擦拭穴位周圍皮膚。
 
注意事項:
-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應保持舒適溫熱感,如有灼痛感,請立即停止。
 - 孕婦、月經期間、皮膚破損者慎用。
 - 每次施灸或加熱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 施灸或加熱後,應多喝水,以利於排毒。
 - 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次髎穴按摩方法:
- 準備姿勢: 站立或坐姿皆可,保持腰部放鬆。
 - 定位: 找到骶部(腰椎下方骨盆處),在髂後上棘(臀部最高點)內下方1寸許處,即第二骶後孔凹陷處。
 - 按摩手法: 採用叩擊手法,握拳,用拳背叩擊次髎穴,雙手可同時進行。
 - 力度: 叩擊力量需強勁,以產生明顯的聲音為佳。
 - 時間: 每次叩擊5-10分鐘,每天可進行1-2次。
 
注意事項:
- 叩擊時需注意力度,避免過於用力造成疼痛。
 - 懷孕期間應避免按摩次髎穴。
 - 若身體不適,應諮詢醫生後再進行按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