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之組成
五苓散之組成是: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以這五味藥,搗成散,用米湯服用,一天服三次。多喝溫水,汗出之後就痊癒。
此方目的在化氣行水,兼以解除表證。方中豬苓、澤瀉、滲濕利水。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化氣,兼以解表。茯苓、白朮、澤瀉得桂枝之通導,則利水之效顯,桂枝得茯苓、白朮、澤瀉之滲利,則化氣之功速。用米湯服用,以及多喝溫水,可助藥力,發汗驅邪,所以發汗之後就會痊癒。
五苓散證之《傷寒論》主要原文及症狀辨別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傷寒論中治療太陽病,不論是「桂枝湯證」或「麻黃湯證」都使用汗法,服用中藥之後以全身微汗為佳。然而,流汗出後會出現的兩種情況:
- 隨大汗出,表病雖不復存在,然則汗多傷害體內津液,而胃為水谷之海,主津液所生病。所以發汗後胃中津液不足,所以會有燥熱之氣上擾心神,因此睡眠狀況不佳。這就是所謂的「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中虛燥,只要少量頻頻繁喝水,滋其乾燥就可以康復。此時千萬不要因為口渴,大量喝水而無所節制,反而造成水飲停留在體內。
- 大汗出後,如果仍見脈浮、微微發熱,代表表證未除,依然有太陽病。而太陽膀胱經有病,會造成膀胱氣血運化失職,所以小便不利,口渴等,因此古人又稱之為「蓄水證」。既然蓄水,喝水則吐水,稱之為「水逆」,也是五苓散典型症狀。
五苓散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 本方主治霍亂(即上吐下瀉之證候),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386條。
- 本方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見《金匱要略》
- 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見《金匱要略》
現代中醫運用五苓散之疾病
五苓散是千古名方,在中醫臨床運用極廣,療效驚人,是中醫治療運用中非常熱門的方劑,近代常用於以下疾病:
- 頭痛、眩暈:頭痛及眩暈是現代醫學相當難治之疾病,而中醫學者運用此方治療偏頭痛及頑固性頭痛,療效相當好。曾有學者運用本方加味治療梅尼爾氏病60例,結果60例症狀全部消失。
- 心血管疾病:有學者運用本方治療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30例,顯效71.4%,有效率92.9%,優於西藥對照組。
- 消化系病:本方適合治療因為水氣內停所造成的「腹瀉」常能獲得良好效果。學者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流行性腹瀉112例,結果全部治癒,療程0.5-5天。治療腹瀉引起脫水症347例,比對西藥治療發現,五苓散組治癒率最高。此外還有學者運用本方加味治療慢性胄炎,均取得良效。
- 呼吸系病:學者運用本方與西藥同用,治療滲出性胸膜炎,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縮短7天,且能避免因抽胸水而丟失蛋白質。更有學者治療喘咳、各種胸腔積液,效果非常好。
- 泌尿生殖系病:本方本來就治療膀胱疾病,更能廣泛地應用於泌尿系病證,只要辨證準確,多可妙手回春。諸多案例如:急性腎炎水腫、特發性水腫5、腎盂腎炎、早期腎功能不全、化療性腎衰竭、腎積水、尿滯留、淋病合併睪丸炎、遺尿、膀胱癌...等等。
- 皮膚、五官科病證:有學者運用本方加味治療頑固性蕁麻疹、斑禿、多形性紅斑等皮膚病,取效皆滿意。對於改善自汗和盜汗,效果良好。近幾年,有學者將五苓散用於五官科取得成功的報告越來越多。例如: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青光眼、中耳炎、過敏性鼻炎...等等。
- 婦科、兒科病證:近代學者以本方加味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總有效率98%。治療羊水過多50例,總有效率96%。治療3例卵巢襄腫,療效滿意。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症,予本方加味,30劑痊癒。此外治療月經期腹瀉、水腫、胎水腫滿、妊娠小便不通、脾虛、白帶等、幼兒腹瀉與嘔吐、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等等效果良好。
現代實驗室對桂枝湯之研究
- 利尿作用:動物實驗觀察發現,五苓散組作用緩,維待時間長,平均排尿量大於現代利尿藥物,五苓散組未發現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 降壓作用:五苓散對大鼠實驗性急性高血壓影響的實驗觀察,發現五苓散有明顯降壓作用,作用溫和,維持時間較長,無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 肝臟乙醇代謝的影響: 五苓散和茵陳五苓散對小鼠肝臟乙醇代謝的影響,結果顯示五苓散和茵陳五苓散能改善乙醇的氧化所引起的肝細胞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