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驅風散
DA Q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十引《神巧萬全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驅風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大驅風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症狀,麻黃的發散作用可幫助驅散體內寒邪,改善風寒引起的症狀。
- 通鼻竅: 麻黃能宣通鼻竅,對於風寒引起的鼻塞不通,能有效改善。大驅風散中加入麻黃,可起到通鼻竅、改善鼻塞的作用。
大驅風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能疏散風寒濕邪,並能通經活絡,緩解因風邪入侵導致的頭痛、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氣血瘀阻、經絡不通等,川芎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達到驅風止痛的效果。
大驅風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表、瀉火除煩的功效。大驅風散主要針對風熱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黃涕等。石膏可以清熱解表,緩解風熱症狀,達到驅風散寒的目的。
- 涼血止血: 石膏亦有涼血止血之效。風熱感冒常伴隨鼻腔乾燥,甚至出現鼻出血。石膏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鼻腔乾燥和鼻出血,輔助驅風散寒的效果。
大驅風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大驅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肉桂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幫助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辛溫走竄,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與大驅風散中的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治療風寒之邪。
大驅風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牙痛等症狀,白芷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疼痛。
- 宣通鼻竅:白芷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可以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大驅風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等疾病,白芷的加入有助於疏通鼻竅,改善呼吸道通氣,達到治療目的。
大驅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大驅風散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可以中和其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損傷。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抗炎,並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對於驅風散寒、祛除濕邪等方面,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大驅風散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大驅風散常用於治療風寒襲表,引起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乾薑可溫散寒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並能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
- 助陽化氣,行氣止痛: 乾薑還具備助陽化氣、行氣止痛的功能。風寒痺痛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乾薑可溫通氣血,促進氣血運行,進而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乾薑在驅風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驅風止痛的功效。
大驅風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三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在大驅風散中,當歸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驅除風邪,改善因風邪侵襲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起到補血養血的作用,整體提升患者的體質。
大驅風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血的功效。驅風散主治外感風熱、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而黃芩能清熱解毒,瀉肺熱,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止咳化痰: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驅風散中常配合其他止咳化痰藥物,黃芩能增強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總而言之,黃芩在驅風散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大驅風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杏仁可以有效地緩解。
- 宣肺止咳,降氣化痰: 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在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為氫氰酸和苯甲醛,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的作用。對於肺氣鬱結、痰液粘稠難以咳出的情況,杏仁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綜上所述,杏仁在大驅風散方劑中,不僅能疏風散寒、潤肺止咳,更能宣肺止咳、降氣化痰,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驅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驅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卒中欲死,風攻身體及五臟,言語謇澀,神思昏昧」,屬中風急症範疇。古醫所稱「卒中」即突發性中風,多因風邪內外夾攻,閉阻經絡臟腑,導致氣血逆亂、神明失守。其症狀如言語不利(謇澀)、意識昏蒙(神思昏昧),反映風邪上擾清竅、痰瘀阻絡之病機。方名「驅風」點明以疏風通絡為核心,兼顧開竅醒神、調和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麻黃
- 用量獨重(二兩),取其辛溫峻烈之性,開泄腠理、發汗透邪,使外風從表而解,符合「汗出為度」之治則。
- 配伍白芷辛香上行,增強祛風通竅之力,針對「神思昏昧」之風邪蒙蔽清陽。
臣藥:石膏、黃芩
- 石膏清泄裏熱,防麻黃過溫助火;黃芩苦寒瀉肝膽之熱,合石膏制約風邪化熱之勢。
- 風病多從熱化,此二藥體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變思路。
佐藥:芎藭、當歸、乾薑、肉桂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當歸養血和營,合麻黃共調氣血,疏通經絡瘀滯,治「風攻五臟」之氣血逆亂。
- 乾薑、肉桂溫中助陽,一則助麻黃溫通經脈,二則固護脾胃,防石膏、黃芩寒涼傷中。
使藥:杏仁、甘草
- 杏仁苦降利肺氣,與麻黃一宣一降,調暢氣機,兼化痰濕以開竅。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黃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 表裏同治:麻黃發汗解表,石膏、黃芩清裏熱,乾薑、肉桂溫裏,共成疏風透邪、寒溫並用之局。
- 氣血兼顧:芎藭、當歸活血養血,合麻黃宣通衛氣,契合中風「本虛標實」之病機。
- 升降相因:麻黃升散風邪,杏仁降氣化痰,調節氣機升降以復神明。
加減關鍵
方後註明可入「荊瀝」同煎,荊瀝性涼滑痰,專治中風痰迷,增強豁痰開竅之效,反映臨證對「痰濕阻絡」的靈活變通。
總結
此方以祛風透表為主軸,結合清熱、溫裏、活血、化痰等法,體現中風急症「開閉通絡」的治療思維,適用於外風引動內邪、寒熱錯雜之中風閉證。
傳統服藥法
麻黃2兩(去節),芎窮1兩半,石膏1兩半,肉桂3分,白芷3分,甘草(炙)3分,乾薑(炮)3分,當歸(炒)3分,黃芩3分,杏仁(去皮尖,炒黃)3分。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以汗出為度。一法,入荊瀝5合同煎,大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相同名稱方劑
大驅風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麻黃2兩(去節),川芎1兩半,石膏1兩半,肉桂3分,白芷3分,甘草(炙)3分,乾薑(炮)3分,當歸(炒)3分,黃芩3分,杏仁(去皮尖,炒黃)3分。 主治:卒中欲死,風攻身體及五臟,言語謇澀,神思昏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