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飲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麻黃能驅散寒邪,使之從汗孔排出,達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效果。
- 溫通經絡: 麻黃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麻黃飲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麻黃性溫,發散風寒之力較強,但易傷津耗氣。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且能固表止汗,與麻黃搭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同時避免麻黃過於耗氣傷津。
- 調和藥性,避免偏激:麻黃性溫燥,容易引起燥熱。防風性溫和,能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傷津耗氣,提高藥效安全性。
麻黃飲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助麻黃發汗:麻黃性微寒,擅長發汗解表,但若患者體質虛寒,陽氣不足,則發汗效果不佳。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麻黃發汗之力,提高療效。
二、 溫通氣血,助麻黃宣肺:麻黃宣肺通竅,但若氣血運行不暢,則肺氣宣發受阻。肉桂溫通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麻黃宣肺止咳,改善氣道阻塞。
因此,麻黃飲中加入肉桂,可溫陽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並溫通氣血,助麻黃宣肺止咳,使藥效更為顯著。
麻黃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中焦:麻黃性溫,容易耗傷脾氣,而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益氣,固護脾胃,避免麻黃辛溫之性損傷脾胃,保持正氣充沛,以利藥效發揮。
- 燥濕止瀉,避免汗出過多:麻黃發汗解表,容易導致汗出過多,而白朮燥濕止瀉,能固護脾胃,避免汗出過多而損傷正氣,同時還能減少汗液過多造成體內津液不足的情況。
白朮的加入,不僅能輔助麻黃發揮解表功效,更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趨平和有效。
麻黃飲中加入人參,乃取其「補氣固表」之效。
麻黃性溫,發汗力強,易耗氣傷津。人參性溫,補氣益津,能扶正祛邪,防止麻黃過於耗氣傷津,並增強其「宣肺解表」之效。同時,人參還能「固表止汗」,避免麻黃發汗過度,導致汗出不止。
因此,麻黃飲中加入人參,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防止藥物副作用,相輔相成,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麻黃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麻黃飲主治風寒表證,川芎性溫,能疏散風寒,並行氣活血,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麻黃飲中麻黃性溫燥,容易傷津耗氣,川芎性溫,能緩解麻黃的燥性,並助其行氣散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川芎在麻黃飲中扮演著疏散風寒、行氣止痛、調和藥性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麻黃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是為了緩解麻黃所致的燥熱之弊。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容易耗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而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潤燥生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麻黃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此外,當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麻黃發汗作用的發揮,提升藥效。因此,麻黃飲中加入當歸,是為了平衡藥性,使藥效更佳。
麻黃飲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津,而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度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容易發揮藥效,並能保護脾胃,避免麻黃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效的穩定性。
總之,甘草在麻黃飲方中起到了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麻黃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麻黃性寒,容易傷陽氣,而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與麻黃相配,可避免其寒性過甚,並增強其發汗解表之效。
- 和中降逆:麻黃飲常用於風寒感冒、外感風寒等症,而乾薑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能改善麻黃引發的胃氣上逆、胸悶等不適。
因此,乾薑在麻黃飲中起到溫陽散寒、和中降逆的作用,與麻黃相輔相成,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飲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為:
- 寒邪入肺,氣虛不揚: 麻黃飲主治外感風寒,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附子性熱,可溫肺化寒,助麻黃宣肺解表,使寒邪散出。
- 扶陽固表,避免汗出過多: 麻黃性發汗,若體虛者使用,容易汗出過多,損傷陽氣。附子溫補陽氣,可防止汗出過多,並扶助正氣抵抗外邪。
附子與麻黃相配,一寒一熱,相輔相成,發揮溫肺解表、扶陽固表的作用,是治療風寒表證的經典配伍。
麻黃飲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之效。麻黃飲主治風寒束表、肺氣不宣之咳嗽,杏仁能輔助麻黃宣肺散寒,利於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 潤肺止燥:麻黃飲中麻黃辛溫,易耗傷津液,導致肺燥。杏仁性味甘潤,入肺經,能潤肺止燥,緩解麻黃辛溫之燥性,保護肺臟。
因此,麻黃飲中加入杏仁,不僅可以增強宣肺止咳的效果,還能保護肺臟,避免因辛溫藥物而造成燥傷。
主治功效
麻黃飲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麻黃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中風:
- 症見身如角弓反張,四肢不遂,煩亂口噤。(《聖濟總錄》)
- 中風發熱,頭目昏疼,失音不語,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遂。(《聖濟總錄》)
- 產後中風:腰背反折,強急疼痛。(出自開頭引言,未在古文中)
- 賊風入五臟:四肢心脅急痛,咽乾口噤。(《聖濟總錄》)
- 溫瘧:症見先熱而後寒,煩悶。(《太平聖惠方》)
- 風癇: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瘛瘲。(《聖濟總錄》)
- 傷中脘:(《跌打秘方》)
- 痛風:初發四肢骨節抽掣疼痛,晝夜不能屈伸,臥難轉側,久則遂成癱瘓。(《瘍醫大全》)
- 上體濕熱瘡瘍: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痂堆起,延蔓於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醫學綱目》、《証治準繩‧瘍醫》)
- 肺中寒氣:頭痛咳逆,涕唾稠濁,鼻塞短氣。(《聖濟總錄》)
治療原理
從上述症狀可以看出,麻黃飲主要針對風、寒、濕、熱等邪氣所致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麻黃為君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可以將表邪從汗而解。防風、肉桂、乾薑等藥物協助麻黃祛風散寒,溫通經脈。
溫經通絡,緩急止痛:針對中風、產後中風、賊風等病症,麻黃飲中配伍肉桂、川芎、當歸等溫經活血、通絡止痛的藥物,可以緩解筋脈拘攣、疼痛等症狀。特別是針對「角弓反張」之症,利用麻黃、防風等發散,配合溫經藥物,有助於舒緩筋脈的痙攣狀態。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針對脾虛濕盛的病機,方中加入白朮、人參、甘草等藥物健脾益氣,燥濕化痰。這些藥物可以增強機體正氣,促進邪氣的排出。
清熱解毒:針對上體濕熱瘡瘍,《醫學綱目》與《証治準繩‧瘍醫》中記載的麻黃飲配伍黃芩、石膏、滑石等清熱利濕的藥物。
針對特定病症的配伍:
- 溫瘧:麻黃飲能發汗解表,使邪氣與汗偕出,緩解溫瘧的症狀。
- 風癇:麻黃飲中發散與溫經藥物的結合,有助於平熄肝風,緩解癇症發作。
- 痛風:麻黃飲中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藥物可以緩解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
- 肺中寒氣:麻黃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宣肺散寒的作用,配合乾薑等溫肺化飲藥,可以有效改善肺中寒氣引起的症狀。
不同的麻黃飲配方:從古文可見,不同醫書中記載的麻黃飲配方略有差異,例如《醫學綱目》和《証治準繩‧瘍醫》中記載的麻黃飲就與《聖濟總錄》中的不同,更加強調清熱利濕的作用,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隨症加減的靈活性。
總結
麻黃飲是一個以發散風寒為主的方劑,通過不同藥物的配伍,可以兼顧溫經通絡、活血止痛、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多種外感或內傷疾病。其具體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飲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的功效,適合風寒外感、中風、産後中風等患者服用。但麻黃飲有發汗作用,陰虛體質、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等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飲,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石蠶1兩,海風藤1兩,秦艽1兩,地蘇木1兩,麻黃1兩,五加皮1兩,熟地8兩,下山虎8兩。 主治:痛風。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麻黃(去根節)2兩,當歸(切,焙)2兩,川芎2兩,甘草(炙)2兩,乾薑(炮)2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炒)。 主治:賊風入五臟,四肢心脅急痛,咽乾口噤。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2兩,防風(去叉)1兩半,赤芍藥1兩半,石膏(碎)3兩,羌活(去蘆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1兩。 主治:中風發熱,頭目昏疼,失音不語,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隨。
麻黃飲,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 組成:麻黃半兩(去根留節),防風半兩,羌活、石膏6錢半(煅),黃芩4錢,滑石1兩,陳皮7錢半,紫萍7錢半,鼠粘子7錢半,縮砂2錢半,蒼耳草3錢半,蒼朮半兩,生甘草3錢半,薄荷葉1錢半,荊芥2錢半。 主治:濕熱症,上體生瘡,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癡堆起,延蔓於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洗,焙)3兩,防風(去叉)2兩,桂(去粗皮)2兩,白朮2兩,人參2兩,川芎2兩,當歸(焙)2兩,甘草(炙,銼)2兩,乾薑(炮)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30枚。 主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口噤;産後中風,腰背反折,強急疼痛。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2兩,大黃(銼,炒)2兩,牡蠣(熬)2兩,黃芩(去黑心)2兩,凝水石(碎)4兩,石膏(碎)4兩,赤芍藥4兩,滑石(碎)4兩,紫石英(碎)4兩,白石脂4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蛇蛻(炙)半兩,龍齒(研)3兩,甘草(炙)1兩半。 主治:風癇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瘈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