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扶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對於表寒証引起的發熱、怕冷、無汗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脾胃: 黃耆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中氣不足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改善。
溫表調中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脾胃虛弱的患者,加入黃耆可同時達到溫表散寒、補氣健脾的功效,促進疾病康復。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之效。溫表調中湯多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氣虛、脾胃不和者,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 調和脾胃:人參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使氣機通暢,利於藥物吸收和療效發揮。溫表調中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理氣、和胃功效的藥物,人參可協同作用,促進脾胃運化,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助陽氣運行: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溫表調中湯旨在溫解表寒,調和脾胃,而白朮可補脾益氣,助陽氣運行,加強溫解表寒的作用,並有助於脾胃氣運恢復,減少藥物對脾胃的負擔。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白朮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桂枝、麻黃等配合,可增強溫解表寒的作用。同時,白朮也可緩解桂枝、麻黃等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溫表調中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伴有水濕內停,脾胃不和者。茯苓可協助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進一步助於驅散外邪。
- 健脾寧心: 溫表調中湯多以辛溫解表為主,藥性偏燥,容易傷及脾胃。茯苓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緩解辛溫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為平和。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入侵、陽氣虛弱導致的表寒裏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肉桂可以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恢復機體陽氣。
- 助脾溫中,化濕止瀉: 肉桂亦有溫中散寒、健脾助消化之效,對於寒濕困脾、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肉桂能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溫表調中湯中加入肉桂,旨在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同時兼具助脾溫中,化濕止瀉之功效,以達到治療寒邪入侵、陽氣虛弱所致的表寒裏寒、脾胃不和等症狀。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溫表調中湯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血瘀,因此川芎可以幫助驅散外邪,同時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腹痛等症狀。
- 引藥入經,協調藥性: 川芎藥性較為平和,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有效地作用於相關經絡,並協調各藥物之間的功效,使藥力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療效。
「溫表調中湯」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溫和補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溫和氣血、補益心脾,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溫表調中的目的。
二、改善寒凝血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寒邪入侵所致的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使氣血運行通暢,促進寒邪的排出。
總之,當歸在「溫表調中湯」方劑中,起著溫和補血、調和氣血、改善寒凝血瘀的作用,有助於溫暖表裏、調和氣血,達到治療寒邪入侵所致疾病的功效。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溫,入肺經,能散風寒、止痛,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營衛,溫通經絡: 防風能調節人體營衛之氣,溫通經絡,有助於緩解風寒邪氣入侵所致的肌膚麻木、四肢疼痛等症狀。
因此,溫表調中湯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並調和營衛,溫通經絡,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溫表調中湯主治風寒感冒,白芷能協助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達到溫解表邪的效果。
- 調和脾胃:白芷亦有理氣和中、燥濕健脾的功效。溫表調中湯常用於治療因風寒外侵而導致脾胃不和的症狀,白芷的加入可以幫助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綜上所述,白芷在溫表調中湯中起著解表散寒和調和脾胃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丁香,主要是考慮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行氣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體不溫等症狀,丁香能夠溫中散寒,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丁香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溫表調中湯方中加入附子,是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可溫煦脾胃,助陽氣生髮,對於寒邪凝滯、陽氣不足所致的表寒、中寒症狀,如發熱惡寒、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 扶正祛邪,恢復平衡:附子能溫陽補氣,提升機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從而恢復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達到治本的目的。
因此,附子在溫表調中湯中發揮著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溫表調中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偏熱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使其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降低對身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在溫表調中湯中,甘草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溫陽散寒、調理脾胃、解毒止痛等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溫表調中湯中加入乾薑,是基於其溫中散寒、解表止嘔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可溫脾胃寒,散寒止嘔。 溫表調中湯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脾胃虛寒證。 乾薑能溫中散寒,驅除風寒之邪,同時溫暖脾胃,改善脾胃功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溫表調中的目的。
此外,乾薑還能解表止嘔,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惡心嘔吐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溫表調中湯介紹
中藥方劑「溫表調中湯 」,主要成分是:黃耆、人參、白朮、茯苓、肉桂、川芎、當歸、防風、白芷、丁香、附子、甘草、乾薑。
主治功效
出痘的九十天內,病人的元氣不足,不能及時恢復體液,導致臉上原本應該凹陷的地方不凹陷,身體感到寒冷,手腳冰涼。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人參:補氣、益智、安神、生津止渴。
-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生津止渴。
- 茯苓:利水、滲濕、清熱、安胎。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
- 防風:散風、解表、活血止痛、祛風除濕。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
總結
溫表調中湯是中醫治療痘瘡後遺症的常用方劑,具有補氣、溫陽、調中之功效。方中黃耆、人參補氣健脾,白朮、茯苓健脾益氣,肉桂、川芎溫經散寒,當歸、防風活血化瘀,白芷、丁香散風解表,附子、甘草溫陽益氣,乾薑溫中止瀉。諸藥合用,共奏溫表調中之功。
傳統服藥法
蜜炙、黃耆2錢,人參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官桂1錢,川芎1錢,當歸1錢,炙甘草1錢,炒乾薑1錢,防風8分,白芷5分,丁香5分,附子5分。
加生薑1片,同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溫表調中湯具有溫中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它可以用於治療痘症九十日間,元氣不足,不能及時回水,當靨不靨,身涼,手足冷者。但是,它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 溫表調中湯具有溫熱的性質,因此,陰虛火旺、體熱內盛的人不宜服用。
- 溫表調中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慎用。
- 溫表調中湯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便秘等副作用。如果出現這些副作用,應該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表調中湯,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蜜炙黃耆2錢,人參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官桂1錢,川芎1錢,當歸1錢,炙甘草1錢,炒乾薑1錢,防風8分,白芷5分,丁香5分,附子5分。 主治:痘症九十日間,元氣不足,不能及時回水,當靨不靨,身涼,手足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