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宣白承氣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方中因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煩躁、口渴欲飲、便祕等,故以石膏清熱瀉火,解其熱毒。
- 配合大黃瀉下:石膏與大黃相配,一清熱瀉火,一瀉熱通便,相輔相成,增強了瀉熱通便之效。同時,石膏還能緩和大黃的峻烈之性,防止寒涼之氣傷胃。
宣白承氣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宣白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解除便祕。
二、 引導藥力: 宣白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枳實等,多偏於下行,大黃可引導藥力向下,加強通便效果。
宣白承氣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杏仁,可以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並滋潤肺部,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清熱瀉火。
- 宣通肺氣:杏仁還能宣通肺氣,幫助痰液排出。方中加入杏仁,可以促進肺氣運行,更有效地將積滯的熱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杏仁在宣白承氣湯中,發揮著潤肺止咳、宣通肺氣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宣白承氣湯中加入瓜蔞,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清熱瀉火: 瓜蔞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瀉胃火,對於因熱邪壅滯,導致胸悶、口渴、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潤腸通便: 瓜蔞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蠕動,軟化糞便,有助於排便通暢,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瀉熱通便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宣白承氣湯
組成與功效
宣白承氣湯出自清代溫病學家吳瑭(字鞠通)的《溫病條辨》,由以下四味藥組成:
- 生石膏(二錢五分至五錢): 清熱瀉火,清肺熱,除煩止渴。
- 生大黃(一錢五分至五錢): 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積熱。
- 杏仁(一錢至二錢): 降肺氣,化痰止咳,宣肺平喘。
- 栝蔞皮(八分至一錢五分): 清熱化痰,潤肺利氣,寬胸散結。
綜合而言,宣白承氣湯具有清熱瀉火、化痰平喘、通腑瀉熱的功效。
適用病症
根據《溫病條辨》及相關醫學文獻記載,宣白承氣湯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陽明溫病,肺熱壅盛證: 表現為身熱,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脈實大,舌紅苔黃,甚或苔黃燥,大便祕結或不暢等。此為溫邪犯肺,肺失清肅,熱壅氣道所致。
- 溫病後期,熱壅肺胃,腑氣不通者: 溫病後期,餘熱未清,熱壅肺胃,導致肺失宣降,胃失通降,出現咳嗽氣喘,痰多黏稠,大便祕結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宣白承氣湯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 清熱瀉火: 方中石膏大劑清瀉肺胃之熱,使熱有所去,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 宣肺降氣: 杏仁、栝蔞皮宣降肺氣,化痰止咳,使肺氣得以肅降,氣道通暢。
- 通腑瀉熱: 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積熱,使熱邪從下而去,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熱壅的問題。
綜上所述,宣白承氣湯通過清熱、宣肺、通腑三法並用,達到清熱瀉火、化痰平喘、通腑瀉熱的目的,從而治療陽明溫病,肺熱壅盛證及溫病後期,熱壅肺胃,腑氣不通之證。
古文獻觀點比較
- 《溫病條辨》:明確指出宣白承氣湯主治「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強調其適用於肺熱壅盛,氣機不利的病症。
- 《溫病指南》:婁傑認為,在陽明溫病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且脈沉有力者,為邪氣復聚於胃,此時可考慮使用宣白承氣湯,但同時需注意保護津液。若脈沉而弱,則應以增液湯為主。
-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記載了臨牀應用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溫病後期,下焦濕熱伏邪的案例,說明本方在臨牀應用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 《張秀勤精準刮痧》:雖然主要論述刮痧療法,但其「熱證候」的觀點與宣白承氣湯的治療原則相符。刮痧可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而宣白承氣湯則通過藥物作用達到同樣的目的。兩者皆可視為治療熱證的方法,但刮痧更偏向於外治,而宣白承氣湯則屬於內治。
注意事項
- 宣白承氣湯藥性偏寒涼,故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及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總結
宣白承氣湯作為清代溫病學的代表方劑之一,在臨牀上廣泛應用於治療陽明溫病,肺熱壅盛證及溫病後期,熱壅肺胃,腑氣不通之證。其組方精妙,配伍嚴謹,療效顯著,為後世溫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在使用宣白承氣湯之前,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明確診斷,以免誤用或延誤治療。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5錢,生大黃3錢,杏仁粉2錢,栝樓皮1錢5分。
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宣白承氣湯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宣白承氣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宣白承氣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生石膏5錢,生大黃3錢,杏仁粉2錢,栝樓皮1錢5分。 主治:陽明濕病,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