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換散

DAO H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6%
肝經 8%
胃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倒換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下攻積之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等功效。其瀉下作用強而迅速,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通利大便,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此外,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導致的出血症狀。因此,倒換散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治療熱毒積滯、腸胃不暢等病症。

倒換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清除肺熱,化痰止咳,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宣肺解表:杏仁還有宣肺解表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狀,能起到宣肺散寒的作用,促進病邪排出,達到解表止咳的效果。

因此,倒換散中加入杏仁,可以有效針對肺熱咳嗽、痰多粘稠、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狀,達到止咳平喘、宣肺解表的效果。

主治功效


倒換散主治功效分析

倒換散,主要成分為大黃和杏仁(或荊芥),主要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之症。

治療原理

通利大便

大黃: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在倒換散中,大黃主要發揮其「瀉下攻積」的作用,強力通利大便,可迅速緩解因大便不通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在倒換散中,杏仁主要發揮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增加腸道水分,軟化糞便,促進排便。

從多方古文記載來看,古人認為大便不通多因「實熱」壅滯腸道,或津液不足,腸道失於濡潤所致。大黃和杏仁合用,一攻一潤,可以有效清除腸道積熱,潤滑腸道,從而達到通利大便的目的。

利尿通淋

從古文中可以看出,倒換散在治療小便不通時,大黃用量減半,而杏仁(或荊芥)用量增加。

荊芥: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的功效。在倒換散中,荊芥主要發揮其「升陽」的作用,如吳昆在《醫方考》中提到:「故用荊芥之輕清者以升其陽。用大黃之重濁者以降其陰。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小便隨泄矣。」,認為荊芥可升舉清陽,促進氣化,進而通利小便。

部分醫家認為倒換散治小便不通,會將杏仁替換成荊芥,因荊芥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通過升清降濁、宣暢氣機來達到利尿通淋的效果。而杏仁更偏重於潤肺止咳平喘。

綜合來看,古人認為小便不通多因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因此,倒換散中利用荊芥的升陽作用,促進膀胱氣化,進而達到利尿通淋的目的。

總結

倒換散通過大黃和杏仁(或荊芥)的配伍,利用大黃的瀉下通便、荊芥的升陽利尿、杏仁的潤腸通便作用,達到通利大小便的目的。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通過清除實熱、潤滑腸道、升清降濁,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

傳統服藥法


大黃、杏仁(大便不通,大黃1兩,杏仁3錢;小便不通,大黃3錢,杏仁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倒換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五。 組成: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各等分。 主治:久新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

倒換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大黃、杏仁(大便不通,大黃1兩,杏仁3錢;小便不通,大黃3錢,杏仁1兩)。 主治: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