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鼠膏

靈鼠膏

LING SH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鼠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涼血止血、通便瀉下、消腫止痛等功效。靈鼠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瘍、疔毒、腫痛等疾病,而大黃的瀉熱解毒作用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腫痛消退,進一步加強藥效。因此,大黃是靈鼠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鼠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瘡腫(泛指皮膚瘡瘍、腫毒、潰爛等症)。
古代醫家以動物藥配合油脂、黃丹等製膏,外用於瘡腫,取其「拔毒生肌」之效。大黃鼠(或為黃鼠狼)血肉之品,傳統認為此類動物藥具「走竄之性」,能引藥透達瘡毒;清油潤膚滲透,黃丹(鉛丹)解毒收斂,合而熬膏,可促使瘡毒外散或膿潰癒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大黃鼠(去痛)

    • 古代醫籍中,鼠類(如鼴鼠、黃鼠)血肉多用于瘡瘍,認為其性「鹹平」,能軟堅散結,尤其外用時取其「以毒攻毒」或「血肉有情」之效,助瘡膿排出。
    • 「去痛」可能指去除內臟(痛或為「肛」之誤),或暗示其緩解疼痛之效。
  2. 清油(一斤)

    • 油脂為膏劑基質,可柔潤皮膚、促進藥物滲透,亦有滋潤瘡口、防乾裂之用。
  3. 黃丹(五兩)

    • 即鉛丹(Pb₃O₄),辛微寒,有毒,外用能殺蟲解毒、收斂生肌,為古代瘡瘍膏藥常用成分,可抑制瘡面分泌物,促進癒合。
  4. 黃蠟(一兩)

    • 固化膏體,兼具潤澤之性,調節膏藥硬度,使貼敷時不易脫落。

製備與藥理邏輯

  • 煎鼠取油:大黃鼠煎焦後,其脂肪與有效成分溶於油中,配合清油增強滲透力。
  • 下黃丹:高溫下黃丹與油脂化合生成鉛皂(如油酸鉛),形成膏藥基質,兼具緩釋藥效與機械性封閉瘡口作用。
  • 試油凝滴:古代工匠通過觀察油滴是否「凝而不散」判斷火候,確保膏體黏稠度適中。
  • 去火毒:存放土地(陰涼處)以降低膏藥燥性,避免刺激瘡面。

推論可能功效

  1. 拔毒排膿:黃丹與動物藥協同,或能促使瘡毒局限化,加速膿液形成與排出。
  2. 斂瘡生肌:鉛化合物收斂作用可減少瘡面滲出,油脂保護創面,促進新肉生長。
  3. 局部抗菌:黃丹對部分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動物脂肪可能形成物理屏障。

此方體現古代「異類相攻」思維(以動物藥攻瘡毒),結合油脂賦形與礦物藥收斂,屬外科實用外治之法。

傳統服藥法


大黃鼠1枚。
去痛。
渾用清油一斤,慢火煎鼠焦,於水上試油不散,即以綿濾,去滓澄清,重拭銚子令淨,以慢火煎上件油,次下黃丹五兩,炒令色變,柳木篦子不住手攪令勻,再於水上試滴,候凝,即下黃臘一兩,又熬帶黑色方成膏。然後貯於瓷盒中,放在土地上,出火毒三兩日。
敷貼瘡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靈鼠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引《經驗方》。 組成:大黃鼠1枚。 主治:去痛。主治: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