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膏

TAI Y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腎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乙膏方中使用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其清熱瀉火之功,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同時,玄參滋陰潤燥,可改善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大便幹結等症。

總之,玄參在太乙膏方中,以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起到協同其他藥材,治療熱證、陰虛等病症的作用。

太乙膏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散寒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症狀,例如風寒感冒、頭痛、牙痛等。太乙膏本身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散寒止痛作用,達到治病之目的。
  2. 祛風除濕: 白芷亦具祛風除濕之效,可改善因風濕寒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太乙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病症,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祛風除濕之效,促進病症的緩解。

太乙膏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太乙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抑制熱毒對血脈的損傷,達到止血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又能滋陰潤燥,緩解熱毒所致的陰虛燥熱症狀。太乙膏中常配合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天花粉等,共同發揮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作用。

太乙膏中添加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效。太乙膏中多爲辛溫燥烈之藥,如白芷、蒼朮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可以中和藥性,減緩其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緩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 提高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補脾益氣、解毒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提高療效。例如,甘草與白芷、蒼朮等藥材配伍,可以增強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對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等病症具有更好的治療作用。

太乙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潤燥滑腸。太乙膏主治血虛、血瘀等症,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
  2. 調和藥性: 太乙膏方中包含多種藥材,當歸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協調地發揮療效。

太乙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止血生肌: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所得,具有止血、生肌、消腫之效。方中血餘炭可針對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情況,起到止血收斂、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2. 清熱解毒: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方中血餘炭可針對熱毒熾盛、瘡瘍腫痛等情況,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之,血餘炭在太乙膏中發揮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熱毒熾盛、瘡瘍腫痛等病症。

太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火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太乙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內盛、血分瘀滯所致的瘡瘍腫痛,而大黃可清泄內熱,消解血瘀,促進瘡瘍排膿,使炎症消退。
  2. 引藥下行:太乙膏中多為滋潤、收斂藥物,大黃的加入可起到引藥下行,促進藥力深入病竈的作用,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太乙膏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各項中藥功效

太乙膏由以下中藥組成:

  • 玄參:滋陰降火、潤燥止咳。
  • 白芷:散風解表、消腫止痛。
  • 生地黃:養陰補虛、涼血止血。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當歸: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血餘炭:收斂止血、固精止帶。
  • 大黃:通便泄熱、涼血解毒。

古代功效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太乙膏主治「腫毒」。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太乙膏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瘡瘍腫毒,包括癰疽、瘰癧、疔瘡、痘瘡變黑、跌打損傷、腰膝疼痛等,甚至可用於瘧疾。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清熱解毒:從太乙膏的組成來看,玄參、大黃、生地黃皆有清熱涼血解毒之效,而這些藥物在古文記載中也多次與治療癰疽、瘰癧、疔瘡等熱毒病症相關。例如,《本經逢原》提到山慈菇(與玄參功效相近)可「攻堅解毒,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仁術便覽》也提到太乙膏「治癰疽及一切瘡毒」。
  2. 活血化瘀:當歸是太乙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在古文記載中,當歸也常被用於治療瘀血相關的病症,如《沈氏女科輯要》中提到「一產婦小腹作痛,行氣破血,不應。脈洪數,此瘀血成膿也。用瓜子仁湯,二劑痛止;更以太乙膏下膿而愈。」,說明太乙膏有助於化解瘀血、促進膿液排出。
  3. 消腫止痛:白芷具有散風解表、消腫止痛的功效,在太乙膏中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衛生寶鑒》中提到太乙膏「治癧子瘡。神效。」,瘰癧多伴有腫痛症狀,而太乙膏中的白芷則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4. 排膿生肌:《類證治裁》中提到「膿稀,太乙膏」,說明太乙膏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驗方新編》中也提到「以太乙膏蓋之即愈」,說明太乙膏可用於外敷,促進傷口癒合。
  5. 外用與內服:古文記載中,太乙膏既可外用,也可內服。外用主要用於貼敷患處,如《仁術便覽》中提到「打撲傷損,外貼內服」;內服則根據不同病症,配合不同的湯藥送服,如「血氣不通,溫水下。赤白帶,當歸酒下。喉痹及咳嗽,纏喉風,並用新綿裹置口中噙化」。

總體而言,太乙膏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目的。其既可外用貼敷患處,也可內服調理身體,是一種內外兼治的有效方劑。

結論

根據古文記載和藥物組成分析,太乙膏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範圍的中藥外用膏劑,其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可治療多種瘡瘍腫毒,如癰疽、瘰癧、疔瘡等,同時對於跌打損傷、腰膝疼痛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芷5錢,乳香5錢,沒藥5錢,蒼朮5錢,白膠香5錢,石膏(醋炒) 5錢,黃丹5錢。
上為末。用真清油4兩,桐油真者亦可,以黃蠟1兩,先煎油,柳枝攪;次入白芷等四昧,煎少頃;卻入膠香、石膏、黃丹,得同煎試欲成珠;卻入蠟同煎片時,用生布濾過,瓦器收藏,用油單攤之。
損傷敷瘡口,自然肉不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皮癤腫頸間生瘡肛周生癰腹股溝痛癤和癰麻疹肥胖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太乙膏,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玄參、白芷、生地、甘草、當歸、血餘(多)、大黃(多)。 主治:腫毒。

太乙膏,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當歸2兩,生地2兩,白芍2兩,玄參2兩,大黃2兩,甘草4兩。 主治:一切瘡毒。

太乙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腦子1錢(研),輕粉2錢(研),乳香2錢(研),麝香3錢(研),沒藥4錢(研),黃丹5兩。 主治:癧子瘡。

太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引《聖惠》。 組成:白芷5錢,乳香5錢,沒藥5錢,蒼朮5錢,白膠香5錢,石膏(醋炒)5錢,黃丹5錢。 主治:金瘡箭鏃,癰疽癤毒。

太乙膏, 出處:《杏苑》卷七。 組成:赤芍藥3錢,生地黃3錢,香白芷3錢,玄參3錢,官桂3錢,大黃3錢,當歸3錢,木鱉子2錢5分,白及2錢5分,绯丹8兩(湯泡,另研細,臨入炒紫乘熱下),白蘞2錢半。 主治:腸癰下膿血,寒熱腹疼。

太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黃丹4兩,木鱉子9枚(去皮),巴豆90粒,大麻子70個(去皮),柳枝2兩,槐枝2兩,桃枝2兩,香白芷1錢,蒼朮(随用),杏仁(随用),穿山甲1個,清油半斤,沒藥1錢,川芎1錢,當歸1錢,人參1錢,乳香1錢,輕粉1錢,黃連(随用),黃芩(随用),黃柏(随用),銅青(随用)。 主治:瘡腫傷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