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膏

TAI Y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腎經 7%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太乙膏簡介

中藥方劑「太乙膏」,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等功效,主治腫毒、瘡瘍、外傷感染等症狀。

太乙膏組成介紹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血餘炭:性味苦溫,歸肝、腎、肺、大腸等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中散寒、化腐生肌、清熱利尿、止血、化瘀利尿、生肌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太乙膏功效

太乙膏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涼血:太乙膏中的玄參、生地黃、白芷等成分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緩解腫毒、瘡瘍、外傷感染等症狀。

  • 解毒消腫:太乙膏中的血餘炭、大黃等成分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促進膿液排出,消散腫塊。

  • 活血化瘀:太乙膏中的當歸、血餘炭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增強組織修復能力。

  • 補氣養血:太乙膏中的甘草、當歸等成分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可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太乙膏主治

太乙膏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腫毒:太乙膏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療腫毒、瘡瘍、外傷感染等症狀。

  • 瘡瘍:太乙膏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療瘡瘍、化膿性炎症等症狀。

  • 外傷感染:太乙膏可清熱解毒、化瘀止痛,治療外傷感染、燒傷、燙傷等症狀。

結論

太乙膏是一種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可治療腫毒、瘡瘍、外傷感染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芷5錢,乳香5錢,沒藥5錢,蒼朮5錢,白膠香5錢,石膏(醋炒) 5錢,黃丹5錢。
上為末。用真清油4兩,桐油真者亦可,以黃蠟1兩,先煎油,柳枝攪;次入白芷等四昧,煎少頃;卻入膠香、石膏、黃丹,得同煎試欲成珠;卻入蠟同煎片時,用生布濾過,瓦器收藏,用油單攤之。
損傷敷瘡口,自然肉不痛。

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清熱解毒,白芷消腫散結,生地黃涼血止血,甘草緩急和中,當歸活血化瘀,血餘炭清熱解毒,大黃瀉火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皮癤腫頸間生瘡肛周生癰腹股溝痛癤和癰麻疹肥胖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太乙膏,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玄參、白芷、生地、甘草、當歸、血餘(多)、大黃(多)。 主治:腫毒。

太乙膏,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當歸2兩,生地2兩,白芍2兩,玄參2兩,大黃2兩,甘草4兩。 主治:一切瘡毒。

太乙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腦子1錢(研),輕粉2錢(研),乳香2錢(研),麝香3錢(研),沒藥4錢(研),黃丹5兩。 主治:癧子瘡。

太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引《聖惠》。 組成:白芷5錢,乳香5錢,沒藥5錢,蒼朮5錢,白膠香5錢,石膏(醋炒)5錢,黃丹5錢。 主治:金瘡箭鏃,癰疽癤毒。

太乙膏, 出處:《杏苑》卷七。 組成:赤芍藥3錢,生地黃3錢,香白芷3錢,玄參3錢,官桂3錢,大黃3錢,當歸3錢,木鱉子2錢5分,白及2錢5分,绯丹8兩(湯泡,另研細,臨入炒紫乘熱下),白蘞2錢半。 主治:腸癰下膿血,寒熱腹疼。

太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黃丹4兩,木鱉子9枚(去皮),巴豆90粒,大麻子70個(去皮),柳枝2兩,槐枝2兩,桃枝2兩,香白芷1錢,蒼朮(随用),杏仁(随用),穿山甲1個,清油半斤,沒藥1錢,川芎1錢,當歸1錢,人參1錢,乳香1錢,輕粉1錢,黃連(随用),黃芩(随用),黃柏(随用),銅青(随用)。 主治:瘡腫傷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