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外用可治療跌打損傷、扭傷、骨折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與萬應膏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抗菌消炎:白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防止傷口感染。在萬應膏中,白芷可以幫助抑制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白芷還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因此,白芷是萬應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其多方面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治療外傷,促進傷口癒合。
萬應膏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性。
玄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腎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有顯著療效。此外,玄參還具有涼血消腫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
因此,萬應膏中加入玄參,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萬應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生物鹼和皁苷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適用於外傷、跌打損傷等引起的腫痛。
- 活血化瘀: 木鱉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因此,萬應膏中加入木鱉子,可有效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症狀的效果。
萬應膏這一中藥方劑的組成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基於肉桂的藥理特性及其在中醫中的重要地位。肉桂性溫,味辛甜,具有散寒、活血、行氣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這使得肉桂在用於治療寒凝血滯的症狀時,能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肉桂還具備抗菌和抗炎的特性,這對於一些外用藥膏而言,能增強其清潔傷口和消炎的功效。萬應膏作為一種多用途的藥膏,常用於緩解肌肉疼痛、關節炎等問題,肉桂的加入使得其療效更加全面,讓用戶受益於其溫經散寒的作用,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或是寒性體質者中,更能發揮效果。此外,肉桂的芳香氣味也能增強藥膏的使用體驗,使其不僅具備藥用價值,還能提供舒適感。總之,肉桂的加入讓萬應膏在功能和效果上都更為突出。
萬應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其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尤其對外感熱毒、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炎症、瘡瘍、腫毒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促進排泄:大黃亦有通便瀉下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毒素的排泄,減輕因毒素積聚造成的疼痛和不適。
綜上所述,大黃在萬應膏中起着清熱解毒、促進排泄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炎症、瘡瘍、腫毒等症狀。
萬應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其炭化後性質更溫和,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血餘炭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傷感染、腫痛發熱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萬應膏中加入血餘炭,能有效針對外傷、創傷、燒燙傷等症狀,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多重功效。
萬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萬應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口癒合。
- 補血潤燥: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萬應膏中常配伍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當歸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增強膏藥的滋養功效,使膏藥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病症。
萬應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萬應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赤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萬應膏中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體而言,赤芍在萬應膏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快速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萬應膏中添加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萬應膏多用於熱毒瘡瘍、燙傷、跌打損傷等症狀,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毒引起的津液損傷,如口渴、便祕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萬應膏中添加生地黃,可以有效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不適,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綜合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萬應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萬應膏的功效與主治非常廣泛,總結來說,其主要功效為:散風除濕,活血止痛,消腫解毒,生肌斂瘡。
一、散風除濕,活血止痛
- 《本草分經》:「甘苦溫,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面諸疾、遍身瘙癢、去刺用。」
- 《仁齋直指方論》:「煮酒應效方,治諸般濕氣,筋骨疼痛。(方見風門。)秘授仙方萬應膏,貼一切濕氣襲於肌肉,入於筋骨,疼痛不常,貼之神效。(方見疽疸門。)」
- 《驗方新編》:「治筋骨疼痛,跌打損傷,風寒所侵,瀉痢腫毒諸症。」
- 《奇效良方》:「治顛撲傷損手足肩背,並寒濕腳氣,疼痛不可忍。」
- 《經驗奇方》:「專治跌打損傷。青腫疼痛。如皮破出血者忌用。又治手足等處瘋痛。肝胃氣痛。胸腹腰等處膈氣疼痛。」
- 《本草簡要方》:「主治散風。發汗。除濕。暖腰腳。風濕周痹。四肢攣痛。」
以上文獻皆指出萬應膏具有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的功效。這與方中白芷、肉桂、當歸、赤芍等藥材的功效相符。白芷散風解表、消腫止痛;肉桂溫經活絡、補氣養心;當歸調經止痛、補血養顏;赤芍活血化瘀、舒筋止痛。這些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肌肉、筋骨所導致的疼痛。
二、消腫解毒,生肌斂瘡
- 《本草綱目拾遺》:「內府萬應膏:...治一切無名腫毒,癬瘡痔漏,發背疔瘡,一貼即愈。」
- 《仁齋直指方論》:「秘授仙方萬應膏藥,治一切腫毒,未潰貼之則消,已潰貼則去腐生肌,並治楊梅癰漏、惡瘡、風氣骨節疼痛、痞氣積塊、挫閃腰痛,一切諸證,貼之神效。」
- 《類證治裁》:「此膏治一切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等毒,貼之其效如神。」
- 《驗方新編》:「紅絲疔,多生手掌及諸骨節間。初起形如小瘡,漸發紅絲,上攻手膊,寒熱交作,甚則噁心嘔吐,遲治必攻心腹不救。急尋至紅絲盡處,用針挑斷出血,再將初起瘡上亦挑破,即用蟾酥丸擦入,以萬應膏蓋之」
- 《驗方新編》:「去腐肉,不傷新肉,且不甚焮痛,最為平善。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研爛聽用。多寡看瘡勢酌量,貼瘡頭上,用萬應膏蓋之;若有膿管,以棉紙捻裹藥紝入,頻換數條,即化祛耳。」
- 《驗方新編》:「腫勢漫延者,周圍敷之,只留瘡頂。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其瘡頂貼烏金散,上蓋萬應膏。」
- 《本草簡要方》:「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疔毒風癢。杖瘡。牙痛喉痹。」
- 《本草綱目》:「【附方】舊十二,新十七。萬應膏,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一切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五月五日採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煎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
- 《濟世神驗良方》:「萬應膏,何首烏三兩,生地,苦參,血餘各二兩,當歸,黃柏,獨活,荊芥,防風,連翹,威靈仙以上各一兩,紅花三錢,甘草五錢,以上各藥用香油二斤浸一日,加松香一斤,共煎成膏,用後細藥、孩兒茶、血竭、獐腦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加桐青三兩更妙。」
以上文獻表明萬應膏對於各種瘡瘍腫毒,無論是未潰還是已潰,都有很好的療效。這與方中玄參、木鱉子、大黃、血餘炭、生地黃等藥材的功效有關。玄參清熱涼血、潤燥通便;木鱉子滋陰降火、利咽化痰;大黃瀉下攻積、清熱解毒;血餘炭收斂止血、消炎殺菌;生地黃滋陰潤燥、涼血瀉熱。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三、治療原理
萬應膏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 外治法:萬應膏屬於外用藥,通過局部敷貼,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治療作用。
- 透皮吸收:膏劑的基質和部分藥物成分可以促進藥物有效成分透過皮膚吸收,達到深層組織,發揮藥效。
- 多靶點作用:萬應膏由多種藥材組成,其藥效成分複雜,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從多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例如:散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
總結:
萬應膏的功效與主治廣泛,其作用機理複雜,通過外治法和透皮吸收,實現多靶點治療,對於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疾病均有良好療效。其配方組成和製作方法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但總體功效一致。
傳統服藥法
乳香1錢,木鱉子4個(去皮),當歸半兩,黃丹4兩,桃枝4寸,槐枝4寸,清脂麻油半斤。
上入油內慢火熬,不住手攪勻,變色為度,入黃丹熬,滴水中不散,入乳香攪勻收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萬應膏,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集簡方》。 組成:(5月5日採)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曬萎,細銼)。 主治: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
萬應膏, 出處:《經驗奇方》卷上。 組成:嫩松香1斤(黃老者不用),蓖麻仁2兩,巴豆仁2兩,康青1兩,杏仁(開水泡,去皮)1兩,膽礬5錢。 主治:跌打損傷,青腫疼痛;痛風,肝胃氣痛,腰痛,胸腹膈氣疼痛;癰疽初起。
萬應膏,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白芷4兩,玄參(去蘆)4兩,木鱉子4兩,官桂3兩,大黃4兩,血餘3兩,當歸11兩,赤芍4兩,生地11兩。 主治:活血散風,消積化痞。主治:風寒濕痹,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積聚痞塊;婦女月經不調。
萬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當歸半兩,黃耆半兩,防風半兩,香白芷半兩,五倍子半兩,生熟地黃半兩,白蘞半兩,白及半兩,赤芍藥半兩,玄參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黃丹6兩,油1斤。 主治:癰疽、瘡癤、瘰癧已成、未成、已破,及風毒眼,一切蛇蟲犬傷。
萬應膏,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川烏5錢,草烏5錢,生地5錢,白蘞5錢,白及5錢,象皮5錢,官桂5錢,白芷5錢,當歸5錢,赤芍5錢,羌活5錢,苦參5錢,土木鱉5錢,穿山甲5錢,烏藥5錢,甘草5錢,獨活5錢,玄參5錢,定粉5錢,大黃5錢。 主治: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註。
萬應膏, 出處:《跌損妙方》。 組成:羌活1兩,獨活1兩,荊芥1兩,防風1兩,黃柏1兩,白芷1兩,赤芍1兩,梔子1兩,川芎1兩,當歸1兩,細辛1兩,連翹1兩,木鱉1兩,甘草1兩,蘇木1兩,紅花1兩,玄參1兩,升麻1兩,松節1兩,地榆1兩,白及1兩,白芡1兩,半夏1兩,木瓜1兩,薄荷1兩,生地1兩,白菊1兩,降香1兩,知母1兩,貝母1兩,僵蠶1兩,骨皮1兩,苦參1兩,麻黃1兩,蟬退1兩,牙皂1兩,隻殼1兩,白朮1兩,雲皮1兩,黃耆1兩,豬苓1兩,澤瀉1兩,牛膝1兩,木通1兩,良薑1兩,秦艽1兩,淮藥1兩,艾葉1兩,故紙1兩,炮薑1兩,牽牛1兩,靈仙1兩,杏仁1兩,木賊1兩,車前1兩,劉寄奴1兩,續斷1兩,烏藥1兩,陳皮1兩,槐花1兩,香附1兩,砂仁1兩,牛蒡1兩,遠志1兩,三棱1兩,木香1兩,天冬1兩,麥冬1兩,山奈1兩,芫花1兩,大戟1兩,骨碎補1兩,山豆根1兩,菖蒲1兩,桂枝1兩,蒼朮1兩,萆薢1兩,花粉1兩,海桐皮1兩,青皮1兩,阿膠1兩,桔梗1兩,黃芩1兩,大黃1兩,薑黃1兩,全蠍1兩,白礬1兩,血餘2兩,蘇葉2兩,黃丹2兩,水粉2兩。 主治: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