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太乙膏

神仙太乙膏

SHEN XIAN TAI Y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6%
脾經 14%
肺經 12%
胃經 9%
腎經 6%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泄腎經實火,用於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帶下、尿頻、尿痛等症狀。同時,黃柏還能燥溼止癢,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

在神仙太乙膏中,黃柏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清熱解毒、燥溼止癢、止痛消腫等功效,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神仙太乙膏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神仙太乙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瘙癢等症,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和瘙癢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神仙太乙膏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白芷等,具有協同作用。防風可促進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其功效,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膏方中常見的熱毒、火毒,以及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玄參都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降火: 玄參善於滋陰降火,可補益腎陰,對於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虛煩、盜汗等症狀,玄參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赤芍,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赤芍藥性偏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在方劑中,赤芍可以疏肝解鬱,涼血止痛,對於因血瘀、肝鬱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此外,赤芍還可以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熱毒所引起的疼痛,也具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赤芍的加入,使得神仙太乙膏的功效更加全面,能夠更好地治療各種疼痛疾病。

神仙太乙膏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消腫生肌: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止痛、消腫生肌之效。方劑中加入白芷,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白芷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綜上,白芷在神仙太乙膏中的加入,可以有效發揮其祛風止痛、消腫生肌、活血化瘀等功效,助力治療相關疾病。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可針對熱盛血燥、陰虛火旺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
  2. 配伍增效: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生地黃與丹皮、赤芍等藥材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與麥冬、玄參等藥材合用,可增強滋陰潤燥之效。

總之,生地黃在神仙太乙膏中起着重要的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並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解毒,清熱瀉火,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內蘊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發熱、口渴、便祕等。

2. 攻堅逐瘀: 大黃具有較強的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宿便,同時也能清除腸道積滯,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大黃在神仙太乙膏中的加入,可以發揮其清熱瀉火、攻堅逐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內蘊、瘀血阻滯等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神仙太乙膏中包含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

血竭,性溫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症狀,血竭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神仙太乙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血竭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仙太乙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滋陰潤燥: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等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運行,並滋潤陰液,緩解燥熱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當歸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當歸與川芎、白芍等藥材搭配,可加強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與熟地黃、黃芪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補血益氣的作用。

神仙太乙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腎助陽,溫通經絡: 肉桂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腎陽、通經絡之功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酸冷、手足不溫等症狀,肉桂可起到溫陽補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2. 行氣活血,止痛消腫: 肉桂亦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肉桂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神仙太乙膏中加入肉桂,旨在溫腎助陽、通經活絡,並輔助行氣活血、止痛消腫,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神仙太乙膏中包含槐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槐枝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槐枝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槐枝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除炎症、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槐枝在神仙太乙膏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一些熱毒引起的皮膚病。

神仙太乙膏方劑中包含柳枝,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柳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柳枝還能疏散風熱,緩解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神仙太乙膏中加入柳枝,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太乙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可分為三類:

  1. 外傷瘀血:如打撲傷損、遍身疼痛,因膏藥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消散局部腫痛。
  2. 瘡瘍腫毒:針對癰疽、惡瘡,藉清熱解毒與生肌收口之力,促使瘡面癒合。
  3. 皮膚與筋骨病:疥癬屬風濕熱毒,筋骨疼痛多因氣血阻滯,膏藥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層面

    • 黃柏、大黃:瀉火解毒,抑制瘡毒熱盛。
    • 玄參、生地:涼血滋陰,防熱毒傷陰。
    • 赤芍:散瘀清熱,協調血分。
  2. 活血散瘀層面

    • 當歸、血竭:當歸補血活血,血竭專散瘀定痛,針對外傷瘀滯。
    • 桃枝、柳枝:傳統認為枝類具通絡特性,助藥力透達經絡。
  3. 祛風透表層面

    • 防風、白芷:祛風除濕,緩解表邪與皮膚癢痛。
    • 槐枝:清肝膽濕熱,輔治疥癬。
  4. 溫通助行藥力

    • 肉桂:溫陽化氣,推動血行,並反佐寒涼藥防過傷陽氣。
  5. 基質與賦形

    • 麻油熬丹:依傳統「膏丹」製法,形成黏附性基質,緩釋藥力;埋地「去火毒」降低刺激性。

整體邏輯
此方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祛風透表」三軸並行,符合中醫外科「消、托、補」中「消法」為主的思路。外用時,藥物經皮吸收,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而枝類藥物與血竭、當歸的搭配,強化了穿透力與化瘀效果,對複雜病機(如熱毒夾瘀)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黃柏5錢,防風5錢,玄參5錢,赤芍5錢,白芷5錢,生地黃5錢,大黃5錢,血竭3錢,當歸8錢,肉桂3錢,槐枝30寸,柳枝30寸,桃枝30寸。
共合一處,用真麻油4斤浸藥,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用桑柴火熬令油褐色,濾去滓,再熬至滴水成珠,下淘炒過黃丹2斤,攪千餘遍,待冷,入地埋三日去火毒。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全身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太乙膏,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首烏1兩,當歸1兩,白芷1兩,黃連1兩,大黃1兩,荊芥1兩,玄參1兩,生地1兩,川芎1兩,乳香3錢,沒藥3錢,亂發3錢。 主治:鵝口瘋,形如鵝口,血色轉黃者。

神仙太乙膏,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黃柏5錢,防風5錢,玄參5錢,赤芍5錢,白芷5錢,生地黃5錢,大黃5錢,血竭3錢,當歸8錢,肉桂3錢,槐枝30寸,柳枝30寸,桃枝30寸。 主治:打撲傷損,遍身疼痛,一切癰疽,惡瘡疥癬,及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