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生膏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生生膏多用於治療熱病、濕熱、便祕等病症,大黃的加入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促進排泄,達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生生膏中加入大黃,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病竈的恢復。
生生膏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生生膏多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面色,調和經血,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 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含有多種揮發油及其他有效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及藥效發揮。
生生膏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生生膏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牡丹皮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化解血瘀,緩解病症。
- 緩解疼痛:牡丹皮對於血瘀所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生生膏中加入牡丹皮,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生生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的功效。生生膏通常用於滋補肝腎、調理氣血,白芍的加入可以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肝鬱氣滯、經期不調等症狀,並起到柔肝養血的作用。
- 緩和藥性: 生生膏中可能含有其他溫熱性較強的藥物,白芍的加入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和利用。
生生膏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其滋陰降火功效有助於滋養陰液,降低體內熱度,從而改善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口渴、便祕等問題。
因此,在生生膏的配方中加入玄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潤燥止渴等功效,有助於整體提升方劑的療效。
生生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一、疏風散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鼻竅不通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改善。
二、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瘡瘍、皮膚病等。在生生膏中,白芷可輔助其他藥材,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生生膏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生生膏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津液不足等症狀,而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使身體恢復平衡。
2. 補血養血: 生地黃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血虛引起的頭暈、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生生膏中加入生地黃,不僅可以滋陰潤燥,還可以起到補血養血的作用,雙管齊下,提升療效。
生生膏方中使用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生生膏常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風熱邪毒鬱於肌膚的疾病,升麻可幫助散發熱毒,促進疹子順利排出,減輕瘙癢不適。
- 升提陽氣,扶正祛邪:升麻能升提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抵抗外邪入侵。生生膏中加入升麻,除了疏散風熱,更能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更快恢復健康。
生生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調理脾胃、增強消化、促進氣血循環。其組成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肉桂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首先,肉桂具有溫陽散寒的特性,能有效提升體內的陽氣,對於因寒濕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此外,肉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末梢血流,對於氣血不足的人羣尤為適合。其次,肉桂擁有抗菌和抗炎的特性,可以幫助改善腸道環境,減少腸胃不適的現象。再者,肉桂的芳香氣味也能提升方劑的有效性,使其在口感和療效上更具優勢。綜合來看,肉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生生膏的療效,還使其在日常使用中更具吸引力,有助於現代人健康需求的滿足。
生生膏中添加麻油,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燥滑腸: 麻油性溫潤,具滋潤腸道、滑利大便的作用。生生膏常用於治療便祕、腸燥等症,麻油的加入可助於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 引藥入藥: 麻油具有較好的滲透性,能將藥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並促進藥力吸收。生生膏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麻油的加入可作爲引藥入藥的媒介,提高藥效,使藥材的療效得到更好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生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生生膏為外用膏劑,主治範疇包含:
- 一切外瘍:適用於瘡瘍初起、已潰或將癒各階段,可隨證加減冰片、天花粉、川貝等以適應不同病勢。
- 勞傷內症:針對氣血虧虛或瘀滯所致之內傷,加入沉香末以行氣止痛、溫通經絡。
- 三陰瘧疾:此瘧屬陰寒證,加胡椒溫散伏邪,貼敷頸脊第三骨(督脈大椎穴附近)以振奮陽氣。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生大黃(6兩)
- 苦寒瀉火、逐瘀解毒,為治癰瘡要藥,主導清熱破瘀之力,適用於瘡瘍腫毒初起之實熱證。
臣藥:當歸、丹皮、白芍、玄參、地黃(均4兩)
- 當歸活血養血,助大黃散瘀而不傷正;
- 丹皮涼血散瘀,清解血分伏熱;
- 白芍斂陰和血,緩急止痛;
- 玄參、地黃滋陰降火,防苦寒燥烈耗傷陰血,合而顧護陰液,適用於瘡瘍熱毒傷陰或勞傷陰血不足者。
佐藥:白芷、升麻、肉桂(2兩)、麻油
- 白芷散風排膿,助大黃透毒外出;
- 升麻升陽解毒,載藥上行;
- 肉桂少量(2兩)溫通血脈,反佐大黃之寒,促進氣血流通;
- 麻油潤膚生肌,為膏劑基底,兼緩和藥性。
使藥:東丹(鉛丹)
- 收膏定形,具殺蟲斂瘡之效,助瘡口癒合。
加減邏輯
- 初起加冰片:辛涼透散,加強消腫止痛;
- 已潰加天花粉:清熱排膿生肌;
- 將癒加川貝:化痰散結,防餘毒未清;
- 勞傷加沉香:理氣止痛,深入臟腑;
- 三陰瘧加胡椒:溫散陰寒,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綜論
生生膏以「清熱解毒、活血養陰」為主軸,結合「外治內病」思路:
- 外瘍:大黃、白芷、丹皮清熱排膿,當歸、肉桂活血溫通,使毒邪外散、新血得生。
- 勞傷內症:通過滋陰(玄參、地黃)、活血(當歸)、溫通(肉桂、沉香)調和氣血,藉膏藥透皮吸收作用內達經絡。
- 三陰瘧疾:胡椒辛熱走竄,配合升麻升提、肉桂溫陽,貼敷督脈以激發陽氣,驅逐陰分伏邪。
此方組合體現「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之法,外治兼顧標本,尤其活用引經藥(如升麻)及穴位貼敷(大椎附近)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6兩,當歸4兩,丹皮4兩,白芍4兩,玄參4兩,白芷4兩,地黃4兩,升麻4兩,肉桂2兩,大麻油8斤。
瘡瘍初起,加上好冰片少許;已潰,加天花粉;將愈,加真川貝;勞傷內症,加真沈香末少許;三陰瘧疾,加胡椒7粒(研細)。
煎成膏,東丹收。或紙或布攤。
瘡瘍,貼患處;瘧疾,貼頸脊第三骨。
忌食一切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生生膏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生膏,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生大黃6兩,當歸4兩,丹皮4兩,白芍4兩,玄參4兩,白芷4兩,地黃4兩,升麻4兩,肉桂2兩,大麻油8斤。 主治:一切外瘍,勞傷內症,三陰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