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太乙膏

JIA WEI TAI YI GAO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7%
腎經 9%
肺經 9%
胃經 7%
大腸經 5%
小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一切腫毒,已潰未潰,跌打損傷,風濕氣痛。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 生地黃2兩, 芍藥2兩, 玄參2兩, 大黃2兩, 甘草4兩。
用麻油二斤煎丹收膏。
外貼患處。
《靈驗良方匯編》有白芷。

方劑組成解釋

麻油性甘,涼微寒。主治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血餘炭性味苦、澀、平。主治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蓖麻子性甘,辛,平,有小毒。主要功效消腫拔毒;瀉下導滯;通絡利竅。主癰疽腫毒;瘰癧;乳癰;喉痹;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玄參性味甘、苦、鹹、微寒。主治滋陰、降火、除煩、解毒。治熱病傷陰、舌繹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津傷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癰腫、瘰癧、溫毒發斑、目赤、白喉、瘡毒。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松香性苦、甘、溫。主要功效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瘻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鉛丹用鉛、硫磺、硝石等合煉而成,主要成份為四氧化三鉛(Pb3O4)。辛、鹹,寒,有毒。

乳香性苦,辛,溫。主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用於心腹諸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瘡癰腫痛、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腸癰。外用於消腫生肌、瘡潰不斂。

沒藥性苦、平。主治散瘀止痛、外用消腫生肌。用於跌打淤血腫痛、癰疽腫痛、胸腹諸痛、外用治瘡口久不收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太乙膏,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當歸2兩,生地黃2兩,芍藥2兩,玄參2兩,大黃2兩,甘草4兩。 主治:一切瘡瘍。

加味太乙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黃柏5錢,防風5錢,元參5錢,赤芍5錢,白芷5錢,生地5錢,大黃5錢,歸身5錢,肉桂5錢,海藻5錢,崑布5錢,蒼朮5錢,金銀花1兩,皂角刺5錢,山慈姑5錢,桂枝5錢,土貝母1兩,何首烏1兩,苦參1兩,連翹花粉1兩。 主治:拔毒收口。主治: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腹心胃疼痛,並已潰瘡瘍。

加味太乙膏, 出處:《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組成:真麻油24兩,亂發1大團(黑潤者佳),蓖麻子200粒(去殼,搗碎),大生地4兩(切片),黑玄參3兩,大黃(切片)3兩,全當歸3兩,赤芍2兩,白芷2兩,肉桂(去盡粗皮,切碎)2兩,明松香1斤(搗碎,入大蔥管內,以線縛好,放碗內,隔湯蒸化,取出候冷,去蔥研細8兩),真黃丹20兩(其色黃者爲真,水飛曬乾,炒黑色10兩),滴乳香(箬上烘去油,研細)2兩,真沒藥2兩(箬上焙去油,研細)。 主治:一切腫毒,已潰未潰,跌打損傷,風濕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萬應膏

相似度 69%

加味太一膏

相似度 68%

太一膏

相似度 66%

神龍抱珠靈膏

相似度 64%

善應膏

相似度 62%

中黃膏

相似度 60%

勝金黑膏

相似度 59%

黑虎膏

相似度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