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善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和創傷。它的組成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質。鉛丹在中醫中被視為具有收斂、止血和消炎的特性,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和減少炎症反應。
然而,鉛的毒性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受到嚴格限制,因為鉛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長期接觸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因此,在選擇使用含鉛丹的中藥方劑時,應謹慎評估其療效與風險,並遵循專業醫療建議。
此外,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發展,很多傳統中藥中的成分已被重新評估,部分藥方也在不斷改良,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對善應膏及其成分的研究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以保證患者的健康。
善應膏中加入白膠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止痛消腫: 白膠香性溫,具有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和腫脹,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痛等,白膠香能有效緩解症狀。
- 活血化瘀: 白膠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對於外傷、瘀血腫痛等,白膠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代謝,加快傷口癒合。
因此,白膠香在善應膏中起到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痛等疾病。
善應膏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
沒藥味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善應膏為外用膏藥,主要針對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的藥性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消腫止痛。
善應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善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乳香能有效減輕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善應膏中的其他藥材,如沒藥、川芎等,也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與乳香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善應膏方劑中包含當歸,乃因其具備多項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首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善應膏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病症的功效相呼應。
其次,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不足,對於女性常見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亦有療效。此功效與善應膏的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的功效相契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總之,當歸在善應膏中起到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作用相得益彰。
善應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善應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白芷能有效散寒止痛,消腫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解毒止癢: 白芷亦有解毒止癢之效。善應膏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溼疹等症,白芷的解毒止癢功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炎症,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善應膏中包含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之功效。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
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針對因肺熱燥咳、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狀。杏仁可宣肺降氣,疏散肺熱,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同時也能潤肺止咳,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
此外,杏仁也能潤腸通便,有利於清除體內積熱,改善因肺熱引起的便祕。因此,善應膏中加入杏仁,可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善應膏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善應膏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使糞便通暢排出。
- 消腫止痛:大黃亦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善應膏除了治療便祕外,亦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痛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大黃在善應膏中起着瀉熱通便、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善應膏方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烏頭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強烈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於寒凝經脈、痺痛、風寒濕痺等症狀效果顯著。
此外,烏頭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善應膏方中加入烏頭,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雙重作用,對於寒性疼痛的治療效果較好。
善應膏方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善應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赤芍可有效緩解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善應膏中加入赤芍,可輔助清熱解毒,降低熱毒對機體的傷害,促進機體恢復。
此外,赤芍性寒,可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配伍,起到平衡陰陽、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善應膏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的功效。善應膏多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檳榔的加入可有效促進消化,緩解消化不良,達到消積導滯的效果。
- 行氣止痛:檳榔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檳榔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善應膏中加入檳榔,除了消積導滯之外,也能起到行氣止痛的效果,加強整體療效。
善應膏方劑中含有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滋陰涼血。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功效。
善應膏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內熱、血熱妄行等症。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解體內過高的熱度,並滋陰生津,補充因熱病損傷的陰液,進而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效果。此外,生地黃還能養血潤燥,改善血虛所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善應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善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通絡止痺: 川芎還能通經活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經絡阻滯,對於痺痛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善應膏中加入川芎,可以提升方劑的止痛效果,並促進傷患組織的修復。
善應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生肌: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性寒涼,具有止血、生肌、消炎、止痛等功效。善應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血餘炭可有效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
- 清熱解毒:血餘炭亦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抑制傷口感染,防止細菌滋生,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血餘炭在善應膏中發揮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善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範圍廣泛,涵蓋外傷、瘡毒、皮膚疾患及內癰等,反映其「活血解毒、生肌斂瘡」的核心作用:
- 惡瘡腫毒與癰疽(發背腦疽、疬子牙腫):針對熱毒壅滯、血瘀腐肉之證,黃丹、黃蠟能拔毒生肌,白芷散結排膿。
- 外傷疾患(打撲閃肭、刀杖傷):以麻油滋潤創面,黃耆益氣促癒合,甘草緩解急性腫痛。
- 動物傷害與燙傷(蛇蟲咬、狗馬傷、湯火漆瘡):黃丹解毒殺蟲,麻油形成保護層,避免感染。
- 皮膚疥癬:黃丹燥濕殺蟲,白芷祛風止癢,共奏局部抗菌之效。
- 內科癰腫(婦人吹乳、肺癰腸癰):通過外敷透皮吸收,白芷引藥透達深部膿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黃丹(鉛丹)
- 性辛微寒,能殺蟲解毒、收斂生肌,為瘡瘍要藥,直接針對腐肉與感染。
臣藥:黃蠟與麻油
- 黃蠟固斂瘡口,麻油潤澤傷處,二者為基質,兼具「柔潤防皴裂」與「黏合創面」之效。
佐藥:白芷、黃耆、甘草
- 白芷辛溫走表,散風除濕、消腫排膿,助藥力透達深部瘡疽。
- 黃耆益氣托毒,促進肌肉生長,正虛久潰者尤宜。
- 甘草緩急止痛,解毒和中,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黃丹攻毒與黃耆補氣並用,適合正虛毒盛之瘡瘍。
- 動靜結合:麻油流動性助藥滲透,黃蠟凝固性定形成膏,便於外敷。
製法原理
- 先熬煮藥材(白芷等)取性,再入黃丹、黃蠟收膏,類似「黑膏藥」工藝,使有效成分緩釋。
- 柳枝攪拌防止沉底焦化,確保藥性均勻;「滴水成珠」判斷火候,影響膏體黏附力。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圍藥」思維,通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患處,兼顧解毒、生肌、止痛,適應證雖繁,皆不離「瘡瘍—氣滯血瘀—毒聚」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芷1兩,黃耆1兩,甘草2錢,黃蠟2兩,黃丹2兩半。
長肌敷瘢。
前三味為粗末,春秋用麻油4兩半,夏4兩,冬5兩,熬藥紫赤色,綿濾去滓,再入黃蠟黃丹,以柳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即止。
用如常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善應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善應膏,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白芷1兩,黃耆1兩,甘草2錢,黃蠟2兩,黃丹2兩半。 主治:長肌敷瘢。主治:癰疽潰後。
善應膏, 出處:《醫方大成》卷八。 組成:巴豆(去殼)5錢,僵蠶(去絲嘴)5錢,赤芍藥5錢,白芷5錢,五倍子2錢,黃連1錢,亂發如雞子大,桃枝7條,柳枝7條,萆麻子(去殼)30粒。 主治:一切瘡疽,及傷折損痛。
善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當歸1兩,白及1兩,桂1兩,白蘞1兩,白芷1兩,木鱉子仁1兩,杏仁1兩(銼如豆),黃丹3斤,油5斤,乳香半兩,亂發灰半兩,沒藥半兩,黃耆2錢末,當歸梢2錢末,瀝青少許。 主治:癰疽毒腫。
善應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黃丹2斤(細,上等者),沒藥(研)1兩,白蘞(生)1兩,官桂1兩,乳香(研)1兩,木鱉子(生)1兩,白芨(生)1兩,當歸1兩,白芷1兩,杏仁(生)1兩,柳枝1兩(如箸條長)。 主治:瘡腫。五發,惡瘡毒。
善應膏,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上等黃丹8兩(研極細),白膠香1兩,明沒藥1兩,滴乳香(并别研)1兩,大當歸1兩,川白芷1兩,杏仁(去皮尖)1兩,大黃1兩,草烏1兩,川烏1兩,赤芍藥1兩,檳榔1兩,生乾地黃1兩,土芎1兩,瀝青(另研入)1兩,亂發(淨洗)1兩。 主治:諸般惡瘡腫毒,發背腦疽,癧子牙腫,打撲接骨,閃肭,刀斧傷,杖瘡,蛇蟲毒,狗馬咬,湯火、漆瘡,疥癬,又治婦人吹乳,肺癰腸癰。
善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五。 組成:黃丹1斤(水飛),沒藥1兩,乳香1兩,白蘞1兩,木鱉子(去皮)1兩,白及1兩,當歸1兩,官桂1兩,杏仁1兩,白芷1兩,血竭半兩,槐枝5兩(每條3寸),柳枝5兩(每條3寸),真麻油5斤。 主治:一切癰疽腫毒,肢節漏瘡,發背腦疽,癧子,寒濕冷痹頑麻,牙癰,打撲傷損,閃肭瘀血,毒氣不散,金瘡,小兒頭瘡發癰毒,大小便毒,蜈蚣蠍螫,臁瘡,諸般惡瘡及疥癬,婦人吹乳,産後敗血,臍腹疼痛,經脈不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