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飲

XUAN C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飲中含有玄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之功效。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肺熱咳嗽等症狀,玄參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滋陰降火: 玄參能滋陰降火,對於陰虛火旺、內熱較盛、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玄參可有效滋陰降火,緩解症狀。

因此,玄參作為玄參飲的主要藥材,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玄參飲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升麻性味辛涼,功善解表散熱,可解表散熱,清熱解毒,對於玄參飲主治的熱病煩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2. 玄參飲中含有滋陰降火藥物,例如玄參、生地等,升麻的解表散熱作用可防止滋陰藥物過於寒涼,避免損傷陽氣,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總之,升麻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玄參飲的清熱解毒之功,更能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弊。

玄參飲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及潤燥。但需注意的是,方中包含了烏頭,這在中藥臨牀應用中並不常見,因為烏頭本身是一種性質較為猛烈的藥物,含有毒性,主要用於寒症及風濕痛的治療。它能夠通方便痛、散寒止痛,但對於某些患者而言,烏頭可能會引發副作用,如嘔吐、腹瀉等。因此,玄參飲中的烏頭應該是經過充分考量的選擇,可能是為了增強對於某些水腫、炎症等疾病的療效。在使用時,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在中醫理論中,烏頭的性味和歸經及其用量應詳加調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藥效而不致對患者造成傷害。此方的使用需要高度謹慎,應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

玄參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養血: 玄參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損陰血。當歸則性溫,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與玄參相輔相成,避免過於寒涼,同時也能補充因清熱而耗損的陰血。
  2. 調和藥性: 玄參飲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麥冬等,多偏寒涼,而當歸的溫性可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副作用。

玄參飲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活血止痛: 玄參飲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而川芎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的功效,能協同玄參清熱解毒,並改善因熱毒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玄參性寒,川芎性溫,二者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明顯,使藥效更為平和,減少對脾胃的損傷。

玄參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玄參飲以清熱解毒為主,生地黃可輔助清熱涼血,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燥引起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玄參飲中往往配合其他滋陰藥物,如麥冬、沙參等,共同發揮滋陰潤燥的效果,使清熱解毒更為有效。

玄參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甘,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玄參飲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等。赤芍加入其中,可以加強清熱涼血的作用,並促進瘀血消散。
  2. 佐使玄參,增強效力: 玄參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但其單獨使用,藥效緩慢。赤芍性寒,能引導玄參藥力直達病竈,並促進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可以提高藥效,更快地達到治療目的。

玄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玄參性寒,味苦,入心、肺、腎經,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甘草與玄參搭配,可緩和玄參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也能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能益氣健脾,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和利用。甘草與玄參配合,可以增強玄參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提高藥效。

玄參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玄參飲主要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可與玄參、生地等清熱涼血藥物相配合,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迅速消除咽喉部熱毒。
  2. 引藥下行: 玄參飲中多用滋陰清熱之品,容易停滯於上焦,影響藥力下達病所。大黃性滑而降,可引其他藥物下行,並促進藥物滲透至咽喉部位,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玄參飲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玄參飲,古方名,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其組成及功效略有差異,但核心主治均圍繞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展開,主要針對瘰癧等頸部腫塊及相關症狀。本文將結合多部醫籍記載,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組方分析及治療原理:

綜觀諸方,玄參飲的核心藥物為玄參,其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為君藥,奠定了方劑的治療基調。其他藥物則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有所側重,但都圍繞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功效展開。

  • 清熱解毒: 玄參、黃連、升麻、大黃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作用,針對瘰癧病因中蘊藏的風熱邪毒。其中,黃連苦寒,瀉火燥濕;升麻疏散風熱;大黃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部分方劑中加入羚羊角等,進一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活血化瘀: 當歸、川芎、赤芍等藥物,具有活血行氣、消腫散瘀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腫塊,促進膿液排出。川芎還能開竅止痛,緩解腫塊引起的疼痛。

  • 滋陰養陰: 生地黃滋陰涼血,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導致的症狀。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力協調。

  • 其他藥物: 不同版本中,還出現了漢防己、沙參、車前子、梔子、桑白皮、火麻仁、杏仁、牡蠣等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各有側重,例如,漢防己可以利水消腫,沙參養陰潤肺,車前子利水通淋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二、主治病證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玄參飲主要治療以下病證:

  • 小兒瘰癧: 這是玄參飲最主要的適應症。《聖濟總錄》、《証治準繩‧幼科》、《活幼心書》等多部醫籍均有記載,認為瘰癧是三陽經感受風熱,與血氣相搏而成,玄參飲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來治療。

  • 頸部惡核腫痛: 此症狀與瘰癧密切相關,也是玄參飲的治療範圍。

  • 眼腫: 《本草簡要方》記載玄參飲可治眼腫如魚胞,可能與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相關。

  • 肺臟積熱,白睛腫脹: 《審視瑤函》記載玄參飲可以治療肺臟積熱引起的目疾。

三、方劑的演變與臨牀應用:

不同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對玄參飲的組成和用法用量有所調整,體現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例如,藥物劑量、煎煮方法、輔助治療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這也反映了中醫治療的個性化特點。 現代臨牀應用中,可以根據病情輕重、患者體質等因素,調整藥物組成和劑量,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篇僅從古籍分析其治療原理,實際臨牀應用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玄參1兩。
水煎,當茶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瘰癧證。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可以加用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患者有便秘、大便乾燥等症狀,可以加用芒硝、大黃等瀉下通便的藥物。

相關疾病


白睛魚胞癲癇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玄參飲, 出處:《醫學摘粹》。 組成:玄參1兩。 主治:火盛頭痛。

玄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組成:玄參半兩,釣藤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升麻半兩,山梔子仁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犀角(鎊,微炒)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主治:小兒風癇。

玄參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玄參5錢,升麻5錢,川烏(炮裂,去皮臍)2錢半,草烏(炮裂,去皮)2錢半,當歸(酒洗)2錢半,川芎2錢半,赤葛2錢半,生乾地黃2錢半,赤芍藥2錢半,甘草3錢,大黃(半生半炮)4錢。 主治:小兒瘰癧證,及頸上生惡核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