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毒神丹」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為蓼科植物大黃的根及根莖,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大黃素、大黃酚等,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在「瀉毒神丹」中,大黃主要作用為瀉熱解毒,通過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毒素,達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效果。同時,大黃還可清熱涼血,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因此,大黃在「瀉毒神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瀉毒神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方中可能含有毒性較強的藥物,甘草能減輕其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並促進藥物吸收。例如,甘草與黃連配伍,可以增強黃連的清熱解毒效果,而與白朮配伍,則能提高白朮的健脾利濕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瀉毒神丹」方劑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瀉毒神丹」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解毒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鵝口瘡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
二、收斂止血:白礬亦具收斂止血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其收斂作用可使傷口收縮,加速癒合,同時止血效果顯著。
「瀉毒神丹」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引藥入營: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功效。方劑中常以當歸引領藥物,引藥入血分,達到瀉毒通絡、清熱解毒的目的。
- 補血滋陰,調和藥性: 方劑中常使用一些性寒或燥烈的藥物,而當歸具有補血滋陰之效,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陰。同時,當歸還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毒神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中砒毒,發紫纍」。砒霜(砒石)為劇毒,古代常見於自盡或謀害,中毒後症狀迅猛,常見嘔吐、腹痛、皮膚發紫(紫纍)、呼吸困難,甚至臟腑衰竭致死。本方強調「立時大瀉則生」,認為砒毒尚未深入臟腑時,速用瀉下法排出毒素可救急,否則毒入臟腑則難治。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大黃(1兩)
- 性味苦寒,為瀉下要藥,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神農本草經》),迅速通腑瀉熱,使砒毒從大便排出。
- 現代研究:大黃含蒽醌類成分(如大黃素),刺激腸蠕動,並抑制腸道吸收毒素。
白礬(1兩)
- 性酸澀寒,傳統用於解毒,尤其對砒毒有特效。《本草綱目》載白礬「吐下痰涎,解毒殺蟲」,能與砒霜(砷)結合成不溶性物質,減少毒性吸收。
- 現代機制:白礬(硫酸鋁鉀)遇砒霜(三氧化二砷)可生成難以吸收的化合物,減緩毒效。
當歸(3兩)
- 用量最大,性甘溫,補血活血。砒毒傷血,易致血瘀紫斑(發紫纍),當歸既可養血扶正,又能活血散瘀,改善中毒後血行不暢。
- 協同作用:佐制大黃、白礬寒涼之性,防瀉下傷正。
生甘草(2錢)
- 甘平,為解毒良藥,《神農本草經》稱其「解百藥毒」。與大黃配伍(即「大黃甘草湯」思路)可緩和毒性,調和藥性。
- 現代研究:甘草甜素可結合金屬毒物,降低砷毒性。
三、方義邏輯
- 急下存陰:砒毒熱極暴烈,大黃為君,瀉毒於外;白礬為臣,固澀解毒;當歸為佐,護血防脫;甘草為使,調和緩急。
- 解毒四法:
- 瀉毒(大黃通腑)
- 固毒(白礬凝結砒毒)
- 活血(當歸行血散瘀)
- 調和(甘草緩急解毒)
四、臨牀應用延伸
本方以「瀉下排毒」為核心,除砒毒外,或可推廣於急症熱毒內攻(如誤食毒物、熱毒熾盛發斑),但須嚴格辨證。其組方體現中醫「毒邪宜速去,正氣宜速固」的急救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生甘草2錢,白礬1兩,當歸3兩。
解砒毒。
水煎數碗飲之。立時大瀉則生,否則毒入於勝無可救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
相同名稱方劑
瀉毒神丹,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大黃1兩,生甘草2錢,白礬1兩,當歸3兩。 主治:解砒毒。主治:中砒毒,發紫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