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湯

WAN B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5%
膽經 5%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萬病湯」方劑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首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運行,對於氣血不足、經期不順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其次,當歸還具備調經止痛的功效,能緩解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此外,當歸也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腸胃功能,幫助排毒。因此,在「萬病湯」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補充氣血,還可以調理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萬病湯」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寒邪,溫通經絡: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之功效。許多疾病的病因與寒邪入侵、經絡不通有關,細辛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2.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細辛性溫,可引導其他藥物藥力直達病所,有助於藥效的發揮。在「萬病湯」中,細辛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萬病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以其廣泛的適應性受到臨牀的重視。方劑中含有白礬,這是因為白礬具有獨特的藥理性質。白礬是一種含有硫酸鹽的礦物質,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鉀鎂,具有清熱解毒和收斂止血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白礬能夠有效地治理體內的熱毒,因而適用於多種病症的治療。

此外,白礬還具備消炎和抗菌的功效,在處理因上火或濕熱引起的各類問題中尤為有效。它可以增強萬病湯的療效,使之能夠更加全面地調理人體,特別是對於皮膚病、腸胃炎等病症,有著理想的效果。此外,白礬在方劑中的存在,也有助於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進一步提高了方劑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因此,白礬在萬病湯的配方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彰顯了中藥方劑的複方特性和治療的廣泛性。

「萬病湯」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多味藥材組成的方劑中,加入甘草可以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2. 保護脾胃: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而損傷脾胃。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維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有利於身體吸收藥效,促進疾病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萬病湯」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中藥方劑「萬病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癇病。古文記載了兩個版本的「萬病湯」,組成略有不同,但都包含當歸、細辛、甘草三味藥,其中一個版本加入了白礬,另一個版本則加入了大黃。

  • 《幼幼新書》版本:記載的「萬病湯」包含八味藥(未明確列出全部藥材),並指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減少藥味,但強調「大黃不得闕」,表明大黃在此方中佔據重要地位。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癇病可能由痰熱或食積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葛氏肘後》版本一:此方名為「大黃湯」,以大黃、甘草、當歸、細辛四味藥組成。此方以大黃為主藥,配合甘草調和藥性,當歸補血活血,細辛散寒解表,可能針對因寒邪鬱閉、氣血不暢而誘發的癇病。

  • 《葛氏肘後》版本二:此方名為「江荔萬病湯」,由當歸、細辛、礬石(燒)、甘草四味藥組成。此方以當歸、細辛溫通經絡,配合礬石(燒)收斂固澀,甘草調和諸藥,可能針對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癇病。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測「萬病湯」的主要功效為:

  • 疏通經絡:當歸、細辛皆有溫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癇病發作時的抽搐症狀。
  • 清熱瀉下:大黃具有清熱瀉下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積熱,對於因痰熱或食積引起的癇病有治療作用。
  • 調和氣血:當歸補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有助於調節氣血平衡,改善體質,減少癇病發作。
  • 收斂固澀:礬石(燒)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能對於減少癇病發作的頻率和程度有一定幫助。

總結

「萬病湯」作為古代治療小兒癇病的一個方劑,其組成和功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不同的版本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體現了中醫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特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醫療條件和診斷水平有限,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時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進行更加精準的辨證,才能更好地發揮中藥方劑的療效。

古文內容分析總結

  • 《幼幼新書》: 內容提及萬病湯療效,並說明可因無藥材情況減少劑量,但是大黃不得缺少。
  • 《葛氏肘後》版本一: 大黃湯,內有大黃、甘草、當歸、細辛,以大黃為主藥。
  • 《葛氏肘後》版本二: 江荔萬病湯,內有當歸、細辛、礬石、甘草。

以上古文內容揭示萬病湯的幾種不同配方,其中以大黃為主藥與以當歸、細辛為主藥的差異顯示,針對不同成因而有不同配方。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細辛1兩,礬石1兩(燒),甘草(炙)1兩。
以水4升,煮取1升,去滓,納白蜜雞子大,分為5服,當日令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燥濕止汗的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萬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六。 組成:當歸1兩,細辛1兩,礬石1兩(燒),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