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增液承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增液承氣湯旨在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使熱毒下降,腸道通暢,有利於清熱解毒效果的發揮。
其二,引藥下行。增液承氣湯中含有大量滋陰潤燥藥物,如生地、麥冬等,這些藥物性質偏寒,需下行才能達到滋陰潤燥的功效。大黃性寒,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腸道,發揮其滋陰潤燥的療效。
增液承氣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增液承氣湯以瀉熱為主,但其方中常伴有津液虧虛之症。麥門冬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清熱之效,可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使瀉熱之功更加和緩,不致傷陰。
- 保護腸道: 瀉下藥物容易刺激腸道,導致腸燥便祕加重。麥門冬具有養陰潤腸之效,可減輕瀉藥對腸道的刺激,使通便效果更加平緩,保護腸道功能。
增液承氣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瀉熱通便,消腫止痛: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效。增液承氣湯用於治療熱盛便祕、腹痛,芒硝可促進腸道蠕動,瀉熱通便,並可消散積聚於腸道的熱毒,達到止痛的效果。
- 引藥入腸,增強療效:芒硝性寒,可引導其他藥物迅速進入腸道,並促進其藥效發揮。增液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大黃、枳實、厚朴等,皆需藉助芒硝的引導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瀉下、消積、通便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增液承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承氣湯本身偏於燥熱,加入生地黃可以緩解其燥熱之性,並有效降低血熱,避免傷陰。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熱盛傷津、便祕、口渴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承氣湯中的大黃等藥物,容易導致腸道津液虧虛,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補充津液,使腸道潤滑,促進排便。
增液承氣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之效。增液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腸燥津虧,而玄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潤腸通便,緩解便祕症狀。
- 清熱解毒: 玄參亦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便祕,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增液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大黃、芒硝等,具有峻下通便之效,而玄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使通便效果更溫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增液承氣湯 深度解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
增液承氣湯由 增液湯 與 承氣湯 的基礎上加減而成,其組成為:
- 大黃 (三錢):瀉熱通便,峻下熱結,活血祛瘀,解毒。為方中君藥,直瀉陽明腑實。
- 芒硝 (一錢五分): 鹹寒,潤燥軟堅,瀉熱通便,助大黃峻下之力。
- 生地黃 (量依原方比例):滋陰養血,清熱生津,補益腎陰。
- 麥門冬 (量依原方比例): 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益胃止渴。
- 玄參 (量依原方比例): 滋陰降火,解毒利咽,清熱涼血。
後三味藥組成增液湯,滋陰增液,為方中臣藥,以防大黃、芒硝攻下傷陰。
治療原理
增液承氣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為滋陰增液與峻下熱結並用。
- 峻下熱結:大黃與芒硝合用,峻下熱結,蕩滌腸胃積滯,使熱邪從大便而出,釜底抽薪,是治療陽明腑實證的關鍵。
- 滋陰增液: 生地黃、麥門冬、玄參三藥合用,滋陰養液,生津潤燥,一方面補充熱病後期耗傷的陰液,另一方面防止大黃、芒硝過於峻下而傷陰。
因此,增液承氣湯適用於陽明溫病,津液不足,燥熱內結,大便不通之證。其特點是:不僅有陽明腑實的表現,如大便祕結、腹脹滿、潮熱、譫語、舌苔黃燥等,同時兼有陰液虧虛之象,如口渴喜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古籍論述與觀點比較
不同醫家對增液承氣湯的運用和理解各有側重:
-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認為增液承氣湯的重點在於承氣,而不在增液,若單獨使用增液湯,僅可作為病後調理,不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此觀點強調了承氣湯峻下熱結的主導作用。
- 吳鞠通《溫病條辨》: 明確提出“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指出增液承氣湯適用於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祕,強調了滋陰增液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先增液後攻下的治療思路。
- 陳葆善《白喉條辨》: 認為白喉後期,若出現陰虛腸燥便祕,可使用增液承氣湯,但強調“惟不可用峻利之品”,提示在應用時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大黃、芒硝的用量。
- 石壽堂《醫原》: 提出“陰虧甚而邪實者,宜護胃承氣湯去芒硝,或增液承氣湯下之”,強調了陰虛伴有實邪時,增液承氣湯的適用性。並提出虛極不任下者,宜用滋陰潤燥之品,滑以去著,避免過度傷陰。
- 餘無言醫案: 記載了多個運用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治療溫熱病,大熱、煩躁、便祕的案例,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體現了臨牀運用的靈活性。其中也提到增液承氣湯加葛根、黃芩、石膏,以及加蘇子霜等,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方劑。
- 婁傑《溫病指南》: 繼承了吳鞠通的觀點,認為增液承氣湯適用於陽明太熱,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祕。
- 曹炳章《辨舌指南》: 從舌象角度分析,指出舌紅絳,苔黑燥而裂紋,為熱盛傷陰之象,宜用增液承氣湯急下以救陰。
- 馬宗元《溫病辨症》: 多次提到增液承氣湯,用於治療溫病誤用補劑導致的實證,以及溫邪熱結引起的便祕、呃逆等症狀,並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 《外科學話義》: 將增液承氣湯應用於外科疾病,如梅毒、瘡瘍等,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可治療熱毒內盛引起的瘡瘍腫痛。
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以看出:
- 增液承氣湯的核心作用在於峻下熱結,同時兼顧滋陰增液。臨牀應用時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大黃、芒硝的用量,以及滋陰藥的比例。
- 增液承氣湯適用於陽明腑實證兼有陰虛之象,症狀可見大便祕結、腹脹滿、潮熱、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 增液承氣湯的臨牀應用十分廣泛,不僅可用於治療溫病、熱病,還可用於治療外科疾病、婦科疾病等,但需辨證準確,靈活加減。
- 在使用增液承氣湯時,應注意保護陰液,避免過度攻下,若出現傷陰之象,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一些醫家主張先增液後攻下,即先服用增液湯,觀察病情變化,若大便仍不下,再合用承氣湯。這種方法更為穩妥,可減少峻下藥對陰液的損傷。
總之,增液承氣湯是中醫臨牀常用方劑,具有峻下熱結、滋陰增液的功效。臨牀應用時需辨證準確,靈活加減,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以便行為度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液承氣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增液湯加大黃3錢,芒消1錢5分。 主治:陽明溫病,津液不足,無水舟停,下之不通,間服增液仍不下者。
增液承氣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鮮生地1兩,鮮石斛5錢,元參6錢,麥冬4錢,知母4錢,連翹3錢,粘子2錢,生錦紋6錢,人中黃1錢,元明粉2錢,枳實3錢。 主治:溫邪乘胃,咳吵便閉,唇焦鼻煤,舌黑黃燥,譫語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