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氣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七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胃脘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冰冷等。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恢復陽氣,改善患者的寒症。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七氣湯中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乾薑與之配合,可以互相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乾薑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提高藥物的利用率。
七氣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七氣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氣壅盛,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黃芩可清肺熱,解表散邪,緩解熱證。
- 燥濕止瀉: 黃芩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七氣湯除了治療外感風熱,也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黃芩有助於清熱燥濕,改善濕邪對肺部的影響。
七氣湯中包含厚朴,主要是利用其行氣燥濕的功效。
厚朴味苦辛,性溫,入脾、肺經。其性燥,能化痰消痞,行氣除濕,對於氣機鬱滯、濕邪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七氣湯本身也以行氣解鬱為主,而厚朴的加入則可以加強其行氣燥濕的功效,更有效地化解氣機鬱滯,改善患者的症狀。此外,厚朴亦能健脾燥濕,對於脾胃虛弱、溼氣較重者也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七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七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肺氣上逆,氣逆喘咳,痰多而黏,以及因肺氣上逆而導致的嘔吐等症。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肺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止咳化痰。
- 燥溼化痰: 七氣湯中還加入了其他燥溼化痰的藥物,如麻黃、杏仁等。半夏不僅能降逆止嘔,也能燥溼化痰,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肺氣上逆,氣逆喘咳,痰多而黏的目的。
七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諸藥: 七氣湯為治氣虛、脾胃虛弱之方,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且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各藥材藥性協調,避免寒涼傷胃。
- 甘草瀉心火: 甘草有瀉心火之功效,可清心火、除煩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氣虛、心煩、口渴等症狀。
甘草在七氣湯中,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發揮清心火、緩和藥力的功效,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七氣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七氣湯本身用於治療外感熱邪引起的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天花粉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症狀。
- 利尿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對於外感熱邪導致的痰多、胸悶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七氣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其酸收斂肝氣,苦泄肝火,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口苦、煩躁等症狀,與七氣湯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共同發揮疏肝解鬱之功。
-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虛弱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在七氣湯中,白芍與當歸、川芎等藥物相互配合,增強補血活血、養肝柔肝的效果。
七氣湯中包含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補腎: 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的功效。七氣湯主治氣虛血燥、肺腎陰虛等症,地黃能滋補腎陰,改善陰虛體質,緩解氣虛症狀。
- 配伍協調: 七氣湯以補氣養血為主,地黃的滋陰作用能與其他藥材的補氣功效相輔相成,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燥熱。同時,地黃的涼血止血作用也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緩解氣虛所導致的出血症狀。
七氣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七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氣逆喘咳,而花椒可以溫肺散寒,止咳平喘,緩解胸痛,起到協同作用。
- 助陽氣,改善寒性體質: 花椒入腎經,有助於溫腎壯陽,提升陽氣,改善寒性體質。七氣湯患者往往體質偏寒,花椒的加入可以溫補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恢復健康。
七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脹: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效。七氣湯主治胸悶氣短、腹脹不舒等症,枳實有助於疏通氣機,消散胸腹之脹滿,改善呼吸不暢。
- 降逆止嘔: 枳實可降氣止嘔,對於因氣機上逆導致的嘔吐症狀有緩解作用。七氣湯常用於治療氣逆上衝,導致的胸悶氣短、咳嗽氣喘等,枳實可配合其他藥物,協同降氣止嘔,使氣機平復。
七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生津養血,對於氣虛所致的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神疲倦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七氣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氣虛乏力、汗出惡風等症,人參的補氣功效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 調和藥性: 七氣湯中含有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之藥,容易耗傷津液。人參能補益氣血,起到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麻黃、桂枝等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七氣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功,可溫暖脾胃,驅除寒邪,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而其降逆止嘔之功,則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七氣湯中加入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諸多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氣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七情鬱結」所致之氣機失調,強調情志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臟腑功能互相剋伐,進而引發「陰陽不和」。其症狀表現爲「吐利交作」(上吐下瀉)、「四肢厥冷」(氣血不達四末),屬氣滯、寒熱錯雜兼虛損之證。此類病症多因情緒波動,肝脾失和,氣滯濕阻,升降失常,寒熱互結於中焦,進一步耗傷氣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行氣解鬱,調和肝脾
- 厚朴、枳實:苦辛溫,行氣破結,消脹除滿,針對氣機壅滯。
- 吳茱萸、蜀椒:辛熱燥烈,溫中散寒,疏肝下氣,善治厥陰寒逆(如手足冷、嘔吐)。
- 芍藥:柔肝止痛,與辛溫藥配伍,調和肝脾,防燥熱傷陰。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乾薑、半夏:溫脾胃、化痰濕,降逆止嘔,針對「吐利交作」之中焦虛寒。
- 黃芩:苦寒清熱,與乾薑、吳茱萸形成「寒熱並用」格局,解寒熱互結之痞滿。
益氣養陰,固護根本
- 人參、甘草:補脾益氣,扶正以助氣血運行,防行氣藥耗散太過。
- 乾地黃、栝樓根(天花粉):滋陰生津,防溫燥藥物傷津,兼緩「厥冷」之陰血不足。
全方配伍特點:
- 寒熱並調:黃芩清熱,乾薑、蜀椒溫寒,共解寒熱錯雜之滯。
- 攻補兼施:枳實、厚朴破氣,人參、地黃補虛,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
- 氣血同顧:行氣藥配合芍藥、地黃調血,符合「氣爲血之帥」之思維。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疏解七情鬱滯爲核心,通過溫通中焦、調暢氣機,恢復肝脾升降功能。其「四肢厥冷」非純陽虛,而是氣鬱閉阻、陽氣不伸所致,故以行氣爲主,輔以溫散;「吐利交作」則因氣逆濕阻,故降逆化濕與益氣同用,標本兼治。整體體現了「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的治則,契合情志病機之複雜性。
傳統服藥法
乾薑1兩,黃芩1兩,厚朴1兩,半夏1兩,甘草1兩,栝樓根1兩,芍藥1兩,乾地黃1兩,蜀椒3兩,枳實5枚,人參1兩,吳茱萸5合。
嚼碎。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氣湯具有和解表里、調和陰陽的作用,但是陰虛火旺、氣虛血虧、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氣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人參、甘草、肉桂、陳皮。 主治:氣鬱。
七氣湯, 出處:《風痨臌膈》。 組成:吳萸5錢,木瓜5錢,食鹽5錢。 主治:七情鬱結,五臟六腑互相刑克,陰陽不和,吐利交作,四肢厥冷。
七氣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半夏1錢半,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生薑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半兩,紫蘇子1錢。 主治:虛冷上氣,七氣。
七氣湯,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乾薑1兩,黃芩1兩,厚朴1兩,半夏1兩,甘草1兩,栝樓根1兩,芍藥1兩,乾地黃1兩,蜀椒3兩,枳實5枚,人參1兩,吳茱萸5合。 主治:憂氣、勞氣、寒氣、熱氣、愁氣,或飲食爲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臟不調,氣衰少力。
七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一引《澹寮》。 組成:青皮1兩,陳皮1兩,桔梗1兩,蓬莪朮1兩,辣桂1兩,藿香1兩,益智仁1兩,香附兩半,甘草(炙)3分,半夏(制)3分。 主治:七情相乾,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痛,挾冷作痛,面色或白或青,四肢冷甚。
七氣湯,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青皮(去白,炒)1兩,陳皮(去白)1兩,三棱(濕紙裹,煨)1兩,北梗(去蘆)1兩,肉桂(去粗皮)1兩,藿香(去枝)1兩,益智(去殼,炒)1兩,香附子(炒)1兩,甘草(炙)1兩,半夏(湯泡)1兩,赤芍藥1兩,烏藥1兩,獨活(去蘆)1兩,羌活(去蘆)1兩,降真香1兩。 主治:積年久損,入經絡,服藥無效,腰背拘急,咳嗽痰涎,風勞發動,日漸羸瘦,每到秋來,損病復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