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化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產後子宮收縮不佳,瘀血阻滯,易造成腹痛、惡露不淨等症狀。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幫助子宮恢復正常功能。
- 疏肝解鬱:產後女性身心俱疲,容易出現肝氣鬱結、情緒不佳等情況。川芎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改善產婦心情,有助於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川芎在生化湯中起到活血化瘀、疏肝解鬱的功效,幫助產婦恢復子宮收縮,改善產後身體狀況。
生化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產婦產後,由於子宮收縮、血瘀停滯,容易出現惡露不盡、腹痛等症狀。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瘀血,緩解疼痛,促進惡露排出,恢復子宮功能。
2. 促進子宮復舊:桃仁還能促進子宮收縮,加速產後子宮復舊,預防產後出血,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狀態。
總之,生化湯中加入桃仁,可以有效改善產後瘀血阻滯、子宮收縮乏力等問題,促進產婦身體恢復,確保產後健康。
生化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宮散寒: 生化湯主要用於產後惡露不淨、腹痛、血瘀等症狀。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驅除產後體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惡露排出,減輕腹痛。
- 止痛止血: 乾薑具有止痛止血的功效,能緩解產後腹痛、惡露量多等症狀,有助於產婦身體恢復。同時,乾薑還能溫腎止血,對產後血虛或血瘀引起的出血有輔助治療作用。
生化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生化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炙甘草等,性味較為偏於溫熱,加入甘草可以使其性味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 補氣益脾: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增強患者體質,幫助身體更快恢復。生化湯主要用於產後調養,產婦體虛氣血不足,需要補氣益脾,以促進身體恢復,甘草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
生化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促進子宮復舊: 生化湯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促進子宮收縮,幫助產婦排除惡露,恢復子宮正常功能。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產後氣血虛弱,加速子宮收縮,幫助子宮恢復。
- 溫經止痛,緩解產後疼痛: 產後女性容易出現腰痠背痛、腹痛等症狀,當歸溫經止痛,可緩解產後疼痛,促進身體恢復。
因此,生化湯中加入當歸,能有效地促進產婦的恢復,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後恢復期。
主治功效
生化湯:化瘀生新,溫經止痛。生化湯是一首經典的婦科方劑,最早見於《傅青主女科》,後世醫家廣泛應用於產後調理,被譽為「產後第一方」。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寒凝血瘀所致的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等症。
組成分析
生化湯由以下五味藥物組成:
- 當歸: 為君藥,既能補血,又能活血,且兼具止痛之效,為婦科調經要藥。在生化湯中,當歸用量獨重,意在補血以助生新,活血以化瘀血。
- 川芎: 為臣藥,辛溫香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善於走散,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血中之氣藥。與當歸配伍,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
- 桃仁: 苦甘平,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桃仁能破血行瘀,消癥散結,並能潤腸通便,有助於瘀血的排出。
- 炮薑: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炮製後辛散之力減弱,溫裡之力增強,能溫經散寒,助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瘀血的消散和新血的生成。
- 炙甘草: 甘溫,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甘草能益氣健脾,緩急止痛,並能調和諸藥,使之補而不滯,化瘀而不傷正。
治療原理
生化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化瘀生新: 產後胞脈空虛,易受寒邪侵襲,寒凝血瘀,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生化湯以當歸、川芎、桃仁活血化瘀,其中當歸又能補血生新,桃仁兼能潤腸通便,有助於瘀血排出。諸藥合用,化瘀生新,使瘀血去,新血生,胞宮得以恢復。
- 溫經散寒: 產後氣血虛弱,易感寒邪,寒邪凝滯胞脈,加重瘀血。方中炮薑溫經散寒,助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與活血化瘀藥配伍,增強祛瘀生新之效。
- 行氣止痛: 產後瘀血阻滯,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方中川芎行氣活血,當歸、桃仁活血止痛,炮薑溫經止痛,炙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能有效緩解產後腹痛。
- 補血益氣: 產後氣血大虛,生化湯中雖以化瘀為主,但重用當歸補血,並配伍炙甘草益氣健脾,體現了「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治療原則,寓補於通之中。
不同醫家的觀點
不同的醫家對生化湯的應用和加減略有不同的看法:
- 《類證治裁》/林佩琴: 強調產後陰傷,奇經多損,並根據不同經脈的病症,選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對於陰維為病,苦心痛,用生化湯加肉桂溫寒。也提到了生化湯的通治用法。
- 《血證論》/唐宗海: 認為生化湯可用於治療下焦瘀血,並強調了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觀點,即使在產後大虛的情況下,仍以去瘀為急。他還提到了生化湯在治療敗血乾脾、經閉等病症中的應用。
- 《經方實驗錄》/曹穎甫: 曹氏與王氏的討論反映了當時對產後用藥的爭議,曹氏強調治病需辨證論治,不可拘泥於古方,反對產後一概用溫的觀點,並指出生化湯幾視為金科玉律的弊端。
- 《本草撮要》/陳其瑞: 指出生化湯的功效為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為產後去瘀要藥。
- 《奇方類編》/吳世昌: 強調了達生湯和生化湯在孕婦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並給出了具體的用法和劑量。
- 《時方妙用》/陳念祖: 記載了生化湯的組成和用法,並指出其治療產後瘀血不行腹痛的功效。
- 《驗方新編》/鮑相璈: 詳細論述了產後各種病症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多次提到生化湯的應用,並認為生化湯是產後第一妙方,其立方用意甚深,又可調理於產後。他也提出了生化湯加減應用的經驗,例如:胞衣不下加生化湯或加鹿角灰、益母丸;產後腹痛,惡寒發熱,用生化湯去瘀,倍用當歸;血暈,根據虛實不同,選用不同的方劑,但總以生化湯作主;產戶入風,服以養榮羌獨;怔忡驚悸,生化湯加遠志;因氣喘而滿悶虛煩,生化湯加木香為佐。並認為不可只知專攻舊瘀而不知新血轉傷之害。
總結
生化湯作為一首經典的婦科方劑,其化瘀生新、溫經止痛的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廣泛認可。該方以活血化瘀為主,配伍溫經散寒、益氣補血之品,切中產後氣血虛弱、寒凝血瘀的病機,是治療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等症的有效方劑。
注意事項:
- 生化湯藥性偏溫,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忌用。
- 產後若無瘀血見證,或血熱而有瘀滯者,不宜使用。
- 用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不可盲目照搬原方。
- 服用生化湯期間,應注意觀察惡露的量、色、質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 服用生化湯一般不超過產後七日,具體使用時間和劑量應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黃酒、童便各半煎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黃酒同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用于產後血虛寒凝之證,血熱而有瘀滯者忌用。生化湯用於臨床,必須本著養血生新、活血化瘀這一治療原則,用治於 "血塊痛" 者,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決不能以此當作補養劑而濫用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化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七。 組成:當歸、川芎、丹參、桃仁、紅花、薑炭。 主治:産後瘀血,發熱腹痛。
生化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上。 組成:全當歸1兩,川芎3錢,白朮1錢,香附1錢。 主治:産後氣虛,胞衣不下,腹必脹痛。
生化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四。 組成:當歸身1兩(炒),川芎3錢,桃仁10粒(去皮尖,炒),炙草5分,木香1錢,黑薑炭5分,白芷3錢(炒),穿山甲3錢(研)。 主治:乳汁不行,屬惡露壅滯,經絡不舒者
生化湯, 出處:《良方合壁》卷下。 組成:川芎5分,澤蘭1錢5分,楂肉炭1兩,炙草5分,黑荊芥1錢,黑薑片8分(遇暑天減輕些),全當歸2錢,生香附2錢(搗碎),延胡索1錢5分,上紅花1錢。 主治:産後惡露不通。
生化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五。 組成: 生化湯(《醫學心悟》卷五。)出處:《醫學心悟》卷五。組成:當歸3錢,黑薑5分,川芎1錢5分,益母草1錢,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研)7粒。主治:祛瘀生新。 。 主治:祛瘀生新。
生化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一引錢氏方。 組成:當歸5錢,川芎2錢,甘草(炙)5分,焦薑3分,桃仁10粒(去皮尖雙仁),熟地3錢(一方無熟地)。 主治:逐瘀生新。主治:産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現用於産後子宮復舊不良,産後子宮收縮痛,小産後胎盤殘留,人工流産後出血不止,子宮肌瘤,子宮肥大症,宮外孕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