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建中湯

附子建中湯

FU ZI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7.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建中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附子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功能回陽救逆,但單用附子力量不足,肉桂性辛溫,入心、腎、脾經,有溫陽散寒之效,與附子相合,能增強其回陽救逆之力,使藥力更強勁,更有效地治療陽虛寒厥之證。
  2. 補脾益氣,助建中湯和中健脾: 建中湯以甘草、桂枝為主,具有補脾益氣、和中健脾之效,肉桂性溫,能助建中湯溫陽健脾,使脾胃得溫而健運,氣血得以生化,更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寒證。

附子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附子毒性:附子性熱,易傷陰,而白芍性微寒,可緩解附子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耗傷陰液,並減少其毒副作用。
  2. 調和營衛:白芍養血柔肝,可補益營血,而附子溫陽補氣,可補益衛氣,兩者相輔相成,使氣血調和,達到溫補脾胃、改善氣血虛寒之目的。

總而言之,白芍在附子建中湯中起到緩解附子毒性、調和營衛的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達到溫補而不燥、補氣而不傷陰的效果。

附子建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甘草性甘平,能緩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2.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血、溫陽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甘草在附子建中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補益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更有效。

附子建中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補火助陽之效。此湯藥方中,因脾胃虛寒,導致氣血不足,四肢厥冷,故需附子溫陽補氣,以助脾胃運化,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寒涼症狀。

二、扶正祛邪: 附子性溫,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此湯藥方中,附子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溫補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效果。

附子建中湯方中加入蜂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調和藥性。附子性熱,甘草性甘,蜂蜜亦甘,三者合用可緩和附子的燥熱,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烈傷陰。

第二,增強藥效。蜂蜜能滋潤脾胃,益氣生津,與附子、甘草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補益脾胃,溫陽散寒。同時,蜂蜜的潤燥作用也能緩解附子可能引起的口燥咽乾等副作用。

附子建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附子性熱,溫陽散寒,但容易燥熱傷陰。生薑性溫,辛溫解表,兼具和胃止嘔的功效,可緩解附子燥熱之弊,並協同附子溫中散寒,達到溫中健脾,和胃止嘔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生薑辛溫,可以調和附子、甘草等藥材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並使藥性協調,增強藥效。同時,生薑的辛辣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快地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建中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寒疝之病機與方劑對應

寒疝在古典醫籍中,多指因陰寒內盛、陽氣虛衰所致之腹痛,其特徵為:

  1. 劇烈絞痛(寒主收引,經脈拘急)。
  2. 遇寒加重(陰寒剋伐陽氣)。
  3. 四肢厥冷(陽虛不達四末)。
    此方主治「寒疝」,乃針對「中焦虛寒兼腎陽不足」之證,既需溫補中焦(建中湯本意),更需峻補下焦元陽(附子之功),以破陰寒凝滯。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架構:建中湯打底,溫養營血

  • 飴糖+甘草+白蜜:甘潤緩急,補脾益營,緩解腹部拘攣痛(「緩急止痛」如《傷寒論》小建中湯法)。
  • 桂枝+生薑:辛溫通陽,散寒外達,助飴糖辛甘化陽,溫煦中焦。
  • 白芍:酸收斂陰,與甘味藥合化陰血,兼制薑、桂之辛散,防燥傷營陰。

2. 關鍵加減:附子之作用

  • 制附子:大熱之品,直入下焦,溫腎陽、逐沉寒,與建中湯合奏「脾腎雙補」之效。
    • 寒疝本質為「陽虛陰寒內結」,單用建中湯僅治中焦,加附子可根除下焦寒邪,標本兼顧。
    • 附子與桂枝配伍,增強溫通經脈之力,破陰凝而止疝痛。

3. 白蜜之特殊考量

  • 除助飴糖補中外,更能緩解附子毒性(古人用蜜制附子或配伍蜂蜜解毒),同時潤燥防桂、附過燥。

歸納推論:整體治療原理

  1. 陽氣復而陰寒散:附子、桂枝、生薑協力溫通內外,散寒止痛。
  2. 營血足而筋脈柔:飴糖、白芍、甘草滋養營血,緩解拘攣。
  3. 標本兼治
    • 治標:直接溫散寒邪以止劇痛。
    • 治本:補脾腎之陽,杜絕寒疝復發之根。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急者緩之」原則,結合建中法與回陽法,堪稱虛寒性疝痛之經典配伍。

傳統服藥法


桂、白芍、甘草、飴糖、附子(制)、白蜜、生薑。
溫養營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部發冷頭痛霍亂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身體沉重上吐下瀉睪丸疼痛腫脹面色發黃噁心反胃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建中湯, 出處:《金匱翼》卷八引海藏方。 組成:桂、白芍、甘草、饴糖、附子(制)、白蜜、生薑。 主治:溫養營血。主治:寒疝。

附子建中湯, 出處:《易簡》。 組成: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主治:或吐或瀉,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

附子建中湯,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1兩,白豆蔻1兩,附子(炮,去皮)1兩,厚朴(去皮,炒)1兩,白朮1兩,乾薑(炮)1兩,神曲(炒)1兩,紅豆1兩,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半兩,胡椒半兩。 主治:脾氣虛寒,腹脅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萎黃,嘔吐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