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桂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烏頭的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烏頭能夠幫助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肢體冷痛、風濕痹痛等症狀,與烏桂湯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烏桂湯方劑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藥性: 烏桂湯以溫熱藥材為主,藥性較為辛燥,蜂蜜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傷胃。
二、增進藥效: 蜂蜜具有潤燥、止咳、解毒的功效,可輔助烏桂湯治療風寒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蜂蜜的加入,既可避免藥性過烈,又能增強藥效,使烏桂湯的療效更佳。
烏桂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助烏桂之力: 烏桂湯以烏藥、桂枝為主藥,溫陽散寒,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經寒不調等。肉桂性熱,能溫陽通絡,散寒止痛,與烏藥、桂枝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之效,更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
- 溫腎助陽,行氣止痛: 烏桂湯中常加入益腎藥物,如杜仲、菟絲子等,以補腎壯陽。肉桂亦有溫腎助陽之功,可協同藥物,補益腎氣,並能溫通腎經,行氣止痛,改善因腎虛寒引起的腰膝痠痛、陽痿等症狀。
烏桂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桂枝發揮功效:烏桂湯以桂枝為君藥,溫經散寒,但性溫而不燥。生薑性溫,辛散溫通,與桂枝相輔相成,可加強溫中散寒之力,並使藥力更易於達至病所。
- 調和藥性,防止桂枝過於燥烈:桂枝雖溫而不燥,但過量使用亦可能引發燥熱。生薑味辛性溫,兼具解表散寒及化解藥物燥性之效,能避免桂枝過於燥烈,使藥性更為平和。
烏桂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烏桂湯以烏藥、桂枝等辛溫之品為主,性偏燥熱。大棗性溫和,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可緩解烏桂湯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 協調藥效:大棗與烏藥、桂枝等藥物配伍,可起到協調藥效的作用。大棗可增強補氣血、溫陽氣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寒凝氣滯的病症恢復。
烏桂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烏頭的毒性: 烏頭性溫熱,容易傷陰耗血,而白芍性涼,能養血柔肝,緩解烏頭的毒性,避免其過度燥熱傷身。
- 調節氣血,促進血行: 烏頭溫陽化氣,白芍則養血柔肝,二者相輔相成,共同調節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白芍的存在,不僅減輕烏頭的毒性,更能提升藥效,使烏桂湯溫而不燥,兼顧溫陽化氣與養血柔肝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桂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烏桂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川烏(炮製)
- 蜂蜜
- 肉桂
- 白芍(炒)
- 甘草(炙)
- 生薑
- 大棗
古籍記載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烏桂湯主要用於治療「疝由外寒入腹者」,以及「外寒入腹,陰縮陰緊,腹痛危急」。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家古籍內容,可以分析烏桂湯的治療原理如下:
外寒入腹: 烏桂湯針對的是外感寒邪,侵入腹部,導致的疝氣症狀。表現為陰部收縮、拘緊,腹部劇烈疼痛等危急狀況。
溫陽散寒: 方中川烏為大辛大熱之品,具有強力的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通經止痛的功效,是治療寒邪侵襲的主藥。肉桂溫補腎陽、散寒止痛,與川烏相配,加強溫陽散寒之力。
緩急止痛: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能夠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痙攣性疼痛。炙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緩急止痛。
調和營衛: 生薑辛溫發散,既能助川烏、肉桂散寒,又能溫中止嘔;大棗甘溫,補益脾胃,與生薑合用,調和營衛。
潤燥: 方中加入蜂蜜,能潤肺止咳、滋陰養顏,且蜂蜜本身有調和藥性、緩解川烏毒性的作用。
綜合分析
烏桂湯以川烏、肉桂溫陽散寒為主,白芍、炙甘草緩急止痛為輔,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蜂蜜潤燥,全方共奏溫陽散寒、緩急止痛之功。主要針對外寒侵入腹部導致的疝氣,特別是伴有陰部收縮、腹痛劇烈的急症。
總結
烏桂湯是一個溫陽散寒、緩急止痛的有效方劑,適用於外寒入腹導致的疝氣急症。其配伍嚴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桂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主治:疝由外寒入腹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