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補散
DA AN B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捨濟方》卷二四○引《海上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安補散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的功效,可溫暖陽氣,驅散寒邪。大安補散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故需附子溫陽散寒,化解寒濕。
二、 扶正培本: 附子可溫補脾腎,增強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大安補散除了溫陽散寒,也需扶正培本,以提升患者體質,達到治本之效。
附子雖溫熱,但需慎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大安補散方中包含肉桂,主要源於其溫陽補氣,助陽化氣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其溫陽散寒,可溫補脾腎陽氣,改善體虛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狀;同時,其助陽化氣,有助於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因此,對於大安補散所治療的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狀,肉桂的溫陽補氣,助陽化氣的功效,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大安補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大安補散方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生薑可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
- 助藥力: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等功效,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安補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安補散主要用於治療「腳氣」病症。古代中醫所稱之「腳氣」,非指現代醫學之維生素B1缺乏症,而是指以足脛腫脹、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多與風寒濕邪侵襲下肢、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方劑組成分析
此方由三味主藥組成:
- 大附子(炮製):辛甘大熱,善補腎陽、散寒除濕,為溫經散寒之要藥
- 桂末粉(肉桂末):辛甘熱,溫陽通脈、散寒止痛
- 薑末:辛溫,溫中止嘔、散寒解表
煎服時加入:
- 蔥白:辛溫,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思路:
- 附子為主藥:大辛大熱之附子炮製後毒性降低,專攻下焦寒濕。其強力溫補腎陽作用可驅散下肢寒濕之邪。
- 肉桂為輔:增強附子溫經通陽之效,特別針對下肢經脈之寒凝。
- 生薑為使:助藥力上行下達,同時溫胃止嘔以防附子毒性反應。
- 蔥白引經:引藥入下焦,並通過發汗幫助外散寒濕。
推測可能功效機制
- 溫經散寒:通過大熱之性驅散下肢寒濕之邪
- 通陽活血:改善下肢氣血循環,緩解麻木腫脹
- 補腎強陽:通過補益腎陽增強下肢功能
- 發汗祛濕:藉蔥白之助使濕邪從汗而出
此方配伍精簡,體現了「少而專」的治療思路,針對下焦寒濕型腳氣證候,以溫補為主,兼具發散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個(去皮臍,炮),桂末粉1錢,薑末1錢。
水2盞,加蔥白3寸,煎7分,先吃蔥白,次服藥。
忌甘草十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實熱內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安補散, 出處:《捨濟方》卷二四○引《海上方》。 組成:大附子1個(去皮臍,炮),桂末粉1錢,薑末1錢。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