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兩大原因:
-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桂附湯以溫腎壯陽為主,肉桂可助附子溫腎陽,驅散寒邪,增強藥效。
- 引藥入腎:肉桂氣味芳香,能引藥入腎,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桂附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需溫腎壯陽,肉桂則能引導藥力直達腎陽,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桂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為大熱之品,性溫燥,入心、腎經,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桂附湯主治陽虛寒證,如脾腎陽虛、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沉細等,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陽氣不足,恢復體溫,改善症狀。
- 配伍相宜: 桂枝性溫,擅長溫經通脈、解肌散寒,與附子配伍,一則可緩解附子的燥烈,避免過於傷陰,二則可增強附子的溫陽之力,使溫陽散寒的效果更加顯著。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達到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附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虛汗不止、體虛失血」,其病機核心在於「陽虛血弱」。
- 虛汗不止:陽氣虛弱,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成汗。桂附湯以溫陽為本,固攝津液。
- 體虛失血:陽氣虛衰,無力統攝血液,導致出血(如崩漏、便血等)。方中溫陽藥能「引血歸經」,恢復氣血平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陽固脫」為主軸,配伍嚴謹:
桂枝(去粗皮):
- 辛甘溫,通行陽氣,助衛外以止汗,兼溫通血脈,促進血行。
- 配伍附子,增強溫陽效果,適用於陽虛不固之證。
附子(生用):
- 大辛大熱,回陽救逆。生用則藥力迅猛,直補下焦元陽,改善陽虛失血及冷汗。
- 與桂枝相配,一守一走,共奏溫通固表之效。
丁香、吳茱萸:
- 二者皆性溫,善入中焦。丁香溫脾胃、降逆氣;吳茱萸暖肝胃、散寒止痛。
- 此二藥助桂附「溫中焦以益氣血」,脾胃得溫則氣血生化有源,間接固攝血液與津液。
生薑(煎服時加入):
- 散寒和胃,協同諸藥溫陽,兼能止嘔,適用於陽虛兼寒濕內停者。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補陽氣」為根本,陽氣足則能:
- 固表止汗(衛陽復則汗自斂)。
- 統攝血液(氣能攝血,出血自止)。
- 溫通經脈(陽氣行則血瘀化,改善虛寒性疼痛)。
四、適用體質推論
此方適合「陽虛陰盛」之體質:
- 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畏寒喜暖。
- 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 病程多由久病體虛或寒邪傷陽所致。
全方藥簡力專,展現中醫「益火之源」的治療思維,尤重陽氣對氣血津液的統攝作用。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分,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丁香半分,吳茱萸(湯淘三遍,焙乾,炒)半分。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湯,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交趾桂1兩(去粗皮),綿附子1枚(炮,去皮臍)。 主治:虛汗不止,及體虛失血。陽虛血弱。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桂(去粗皮)1分,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丁香半分,吳茱萸(湯淘3遍,焙乾,炒)半分。 主治:陰毒傷寒。
桂附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黃柏(爲引用)5分,知母5分,肉桂1錢,附子3錢。 主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陽氣虛極,大寒之證,帶久不止,下流白滑如涕。
桂附湯, 出處:《三因》卷四。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1兩,桂心1兩,乾薑(炮)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茯苓1兩,桃仁(去皮尖,面炒)1兩。 主治:少陰傷風,胸滿,心煩,咽喉痛,自汗,腰疼連胻骨痠痛,嘔吐涎沫,頭痛,其脈沉弦者。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桂(去粗皮)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1兩,甘草(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 主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乾嘔。傷寒8-9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吐,脈浮虛而澀。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當歸(切,炒)半兩,檳榔半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防風(去叉)3分,柏子仁(研)3分,細辛(去苗葉)3分,白朮3分,芎藭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 主治:肝著,肝氣虛寒,邪著胸中,實塞不快,氣血留滯,胸上欲蹈之者。疹筋,肝虛生寒,脈數筋急,腹脅妨悶,筋見於外。兩脅下滿,不得太息,四肢厥逆,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