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湯

GUI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八

熱性指數

5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6%
腎經 26%
脾經 26%
肝經 20%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桂附湯以溫腎壯陽為主,肉桂可助附子溫腎陽,驅散寒邪,增強藥效。
  2. 引藥入腎:肉桂氣味芳香,能引藥入腎,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桂附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需溫腎壯陽,肉桂則能引導藥力直達腎陽,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桂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為大熱之品,性溫燥,入心、腎經,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桂附湯主治陽虛寒證,如脾腎陽虛、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沉細等,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陽氣不足,恢復體溫,改善症狀。
  2. 配伍相宜: 桂枝性溫,擅長溫經通脈、解肌散寒,與附子配伍,一則可緩解附子的燥烈,避免過於傷陰,二則可增強附子的溫陽之力,使溫陽散寒的效果更加顯著。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達到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桂附湯 」

中藥方劑「桂附湯」,由肉桂和附子組成,主治虛汗不止、及體虛失血、陽虛血弱等症狀。

藥方組成

  1.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2.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1. 虛汗不止:是指汗液異常多,而且難以控制。

  2. 及體虛失血:是指人體內氣血虧虛,並且伴有出血的現象。

  3. 陽虛血弱:是指人體的陽氣不足,血氣虛弱。

總結

中藥方劑「桂附湯」,由肉桂和附子組成,具有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寒濕阻絡之痹痛、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分,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丁香半分,吳茱萸(湯淘三遍,焙乾,炒)半分。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胰臟炎白帶半身不遂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湯,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交趾桂1兩(去粗皮),綿附子1枚(炮,去皮臍)。 主治:虛汗不止,及體虛失血。陽虛血弱。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桂(去粗皮)1分,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丁香半分,吳茱萸(湯淘3遍,焙乾,炒)半分。 主治:陰毒傷寒。

桂附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黃柏(爲引用)5分,知母5分,肉桂1錢,附子3錢。 主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陽氣虛極,大寒之證,帶久不止,下流白滑如涕。

桂附湯, 出處:《三因》卷四。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1兩,桂心1兩,乾薑(炮)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茯苓1兩,桃仁(去皮尖,面炒)1兩。 主治:少陰傷風,胸滿,心煩,咽喉痛,自汗,腰疼連胻骨痠痛,嘔吐涎沫,頭痛,其脈沉弦者。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桂(去粗皮)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1兩,甘草(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 主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乾嘔。傷寒8-9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吐,脈浮虛而澀。

桂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當歸(切,炒)半兩,檳榔半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防風(去叉)3分,柏子仁(研)3分,細辛(去苗葉)3分,白朮3分,芎藭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 主治:肝著,肝氣虛寒,邪著胸中,實塞不快,氣血留滯,胸上欲蹈之者。疹筋,肝虛生寒,脈數筋急,腹脅妨悶,筋見於外。兩脅下滿,不得太息,四肢厥逆,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