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蠟丸

桂蠟丸

GUI LA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桂蠟丸」中包含肉桂,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肉桂能夠有效地驅寒暖身,對於寒性體質或因寒濕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的療效。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腎陽,改善因寒冷引起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蠟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惡刺入肉」,即異物(如木刺、竹刺、金屬屑等)扎入皮肉,難以取出,或伴局部紅腫疼痛。其法以藥丸溫熔滲入瘡口,軟化異物、促其排出,並緩解腫痛。

組成與邏輯分析

  1. 桂(去粗皮)

    • 桂枝或肉桂,性辛溫,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古代認為其氣味辛烈,可穿透肌膚,助藥力深入。
    • 現代科學視角:桂皮含揮發油(如桂皮醛),具局部刺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炎症反應。
  2. 黃蠟(蜂蠟)

    • 性甘微溫,古代用其黏滯柔潤之性,熔融後包裹藥末,形成緩釋載體,延長藥效。
    • 現代角度:蜂蠟熔點約60-70°C,加熱後軟化黏附,可物理性包裹異物,降低取出難度;溫熱效應或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助異物鬆動。

治療原理推論

  • 物理作用為主:黃蠟熔融後滲入創口,黏附異物表面,冷卻後形成保護層,或直接帶出刺端;溫熱效或使組織輕微鬆弛,異物易脫離。
  • 藥理協同為輔:桂之辛溫成分可能抑制局部細菌繁殖(傳統「解毒」概念),減輕感染風險;其刺激作用或加速患處代謝,促進修復。

特色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外治」思維,利用常見材料(桂、蠟)的物理與藥性結合,針對異物入肉的急症,避免切開創傷,符合「因勢利導」原則。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
上為末,熔黃蠟為丸。
看瘡大小,置瘡內,濕紙三五重搭蓋,以火熁候藥丸熔入肉,其刺自出。如無刺,即所傷者亦平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桂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桂(去粗皮)。 主治:惡刺入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