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機聖砭腦膏

藍機聖砭腦膏

LAN JI SHENG BIAN N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腎經 20%
心經 20%
胃經 10%
肺經 10%
肝經 10%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藍機聖砭腦膏中包含肉桂,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肉桂性熱,入心、肝、腎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腦部寒凝氣滯導致的頭疼、頭昏、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肉桂能活血化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腦部供血量,有助於緩解腦部缺血缺氧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此外,肉桂還具有補腎陽、益精血的功效,對於一些因腎虛精虧導致的頭昏腦脹、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藍機聖砭腦膏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以下功效: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腦部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頭風、頭痛、腦寒等症狀,附子可以溫經散寒,振奮陽氣,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
  2. 補腎壯陽: 附子能溫腎壯陽,對於腎虛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附子可以補腎填精,改善這些症狀,進而改善腦部功能。

藍機聖砭腦膏中包含半夏,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苦,性微溫,入肺、脾經,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腦膏多用於治療頭風、眩暈、腦痺等病症,而痰濁阻滯上竅是其常見病機之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之不上蒙清竅,從而達到止咳、改善頭部症狀的作用。
  2. 消炎止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對於腦膏所針對的頭風、眩暈、腦痺等病症,半夏能起到消炎止痛,緩解局部疼痛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藍機聖砭腦膏主治「兩額角并頭頂痛」,此症狀屬中醫「頭痛」範疇,尤其側重於「陽虛寒凝」或「痰濁上擾」所致的頭痛。

  1. 病位特徵

    • 「兩額角」為少陽經循行區域(膽經所過),「頭頂」屬厥陰肝經與督脈所主。此症可能涉及少陽經氣不舒或肝經寒凝。
    • 若頭痛伴隨緊痛、怕風、遇寒加重,則更符合寒邪侵襲或陽虛失溫的證型。
  2. 病機推論

    • 寒凝血滯:寒性收引,阻塞經脈,氣血不通而痛。
    • 痰濁上蒙:痰濕阻遏清陽,導致頭部氣機不暢。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本方由「桂、附子、半夏(生用),薑汁調膏外貼」組成,屬溫散祛痰之法,其邏輯如下:

  1. 桂枝(桂)

    • 性味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脈、散寒解表。
    • 針對頭痛機制:
      • 通過發散風寒,疏通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改善額角與頭頂氣血運行。
      • 與附子協同增強溫陽之力,驅逐經脈寒邪。
  2. 附子

    • 性味辛熱大毒,歸心、腎、脾經,為「回陽救逆第一品」。
    • 針對頭痛機制:
      • 補火助陽,直入少陰(腎經),解除深層寒凝。
      • 生用則力峻,善逐經絡沉寒,尤其適合陽虛寒盛之頑固頭痛。
  3. 半夏(生用)

    • 性味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針對頭痛機制:
      • 化痰濕、開結氣,祛除阻滯清陽的痰濁(若頭痛伴頭重、嘔惡更宜)。
      • 生用藥力更猛,辛散作用更強,配合薑汁增強化痰通絡之效。
  4. 薑汁調膏

    • 生薑性辛溫,能散寒化痰、載藥上行。
    • 外敷時:
      • 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引藥力直達病所。
      • 加強溫散效果,化解局部寒濕痰瘀。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1. 溫陽散寒為主

    • 桂、附子相配,形成「辛熱叠疊」之勢,破除頭部寒凝血滯,尤其適合陽虛體質或外感寒邪久留者。
  2. 化痰通絡為輔

    • 半夏與薑汁協同,針對痰濕內生、上擾清竅的兼證。若患者頭痛伴頭暈、胸悶、苔膩,此配伍尤為關鍵。
  3. 外治直達病所

    • 透過貼敷額角與頭頂(近端取穴),直接作用於疼痛經絡,避開口服生附子、生半夏的毒性風險,體現中醫「砭法」的智慧。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符合古代對陽虛寒凝或痰濁頭痛的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桂、附子、半夏各等分(並生用)。
上以薑汁調膏。貼
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藍機聖砭腦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四引《江陰方》。 組成:桂、附子、半夏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兩額角並頭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