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桂散
FU G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桂散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附桂散主治寒凝血瘀、氣滯經絡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附子在此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改善寒凝血瘀的病症。
二、 溫腎助陽: 附子具有溫腎助陽、補命門火之功效,與桂枝配伍,可增強其溫經散寒之力,更好地溫煦陽氣,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治療寒凝血瘀、氣滯經絡的目標。
附桂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附桂散主治陽虛寒凝所致的肢體厥冷、腹痛、腰膝酸冷等症,肉桂可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的症狀。
2. 助陽化氣: 肉桂能補火助陽,溫腎壯陽,與附子相配,可以溫補脾腎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治療陽虛寒凝的病症。
附桂散中肉桂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附桂散]主治「傷寒時氣」,乃針對外感風寒邪氣所致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傷寒初期或時行邪氣侵襲,若寒邪束表、陽氣受遏,可現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脈緊等症。此方以溫散寒邪、助陽發汗為核心,透過「厚衣蓋汗出為度」的用法,符合《傷寒論》「邪在表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屬辛溫解表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 附子(炮製):辛甘大熱,通行十二經,具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炮製後減其毒性,存其溫陽之力,尤善逐深層寒邪,振奮陽氣以助汗源。
- 肉桂(去粗皮):辛熱入血分,溫補命門之火,兼能散寒止痛。與附子同用,可增強溫通經脈、鼓舞陽氣之功,尤善化解寒凝氣滯。
配伍邏輯
- 辛熱相須:附子與肉桂均為大熱之品,配伍後形成「相須」之效,火力倍增。附子偏於走而不守,溫散全身之寒;肉桂守而不走,溫補下焦元陽。二者一動一靜,共奏祛寒扶陽之效。
- 酒調助藥力:熱酒調服可宣通血脈,助藥勢直達表裡,加速寒邪外透。
治療原理推演
- 發汗祛邪:寒邪襲表,腠理閉塞,陽氣不得外達。附、桂辛熱之性,可開泄腠理,迫汗外出,使寒隨汗解。
- 溫陽固本:寒易傷陽,此方不只解表,更藉附子溫少陰之陽、肉桂暖命門之火,從根底振奮機體抗邪能力,防寒邪內陷三陰。
三、應用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卻暗合「扶陽解表」之深意。若寒邪較重,或素體陽虛而感寒者,單用麻桂類方恐力有不逮,反易耗氣;附桂散則以溫裡為基礎,透表為輔助,適合「裡陽不足兼表寒」之證,體現「標本同治」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上為散。
每服3錢匕,熱酒調,頓服。厚衣蓋汗出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附桂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傷寒時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