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附子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除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作用。它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利水消腫,對於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協調藥性:薏苡仁能夠緩和附子等溫熱藥性,避免藥力過於猛烈,導致燥熱傷津。同時,薏苡仁還能增強附子的溫陽作用,使得寒溼得以消除。
因此,薏苡仁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之功,又能起到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的作用。
薏苡附子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方中薏苡仁性涼,偏於清熱利濕,附子可中和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損傷陽氣。
- 扶正祛邪: 附子可溫補脾腎陽氣,增強人體正氣,配合薏苡仁清熱利濕,達到扶正祛邪之效。對於脾腎陽虛、寒濕困脾所致的病症,如脾虛水腫、寒濕痺痛等,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薏苡附子散為傳統中醫治療胸痺與寒濕痹證之要方,其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
本方主治「胸痹緩急」及「寒濕痹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陽氣虛衰,寒濕凝滯。- 「胸痹緩急」指胸悶疼痛時輕時重,伴拘急不舒,反映陽氣不足無法溫通,寒邪侵襲胸陽,致氣血凝滯不通。
- 「寒濕痹證」見腰膝重痛、筋脈拘攣,乃寒濕之邪痺阻經絡,陽氣不得舒展,故遇寒加劇,得熱稍緩。
辨證要點:
- 症狀特徵:疼痛呈拘急、緊縮感,且 喜溫喜按(虛寒之象)、口不渴(無熱象)、苔白、脈沉緊(寒凝之脈)。
- 對比差異:
- 若屬「痰濁胸痹」(如栝蔭薤白半夏湯證)多見痰多苔膩;
- 若屬「氣滯血瘀」(如血府逐瘀湯證)則痛如針刺、舌紫暗。
本方則專主 寒濕兼陽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薏苡仁(15兩):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痺」,能 滲濕舒筋、緩解拘急。
- 重用至15兩,取其 甘淡滲利 以祛濕痺,配合附子之辛熱,形成「濕去則陽氣自通」之效。
大附子(炮,10枚):
- 附子為 溫陽散寒第一品,炮製後減其毒性,存其辛熱之性,能 逐寒濕、通陽氣、止疼痛。
- 《本草匯言》謂其「通行十二經,凡寒濕痺結非此不開」,針對寒邪所致的「緩急」疼痛(即陣發性拘攣痛),附子能溫通經脈、解除痙攣。
配伍特色
- 一溫一利,標本兼治:
附子溫陽治本(散寒助陽),薏苡仁祛濕治標(舒筋緩急),二者相合,共奏 散寒濕、通陽痺、解拘急 之功。 - 劑量比例深意:
薏苡仁量倍於附子,強調「濕為陰邪,非重不除」;附子雖量少而力專,取其「少火生氣」之效,避免過燥傷陰。
治療原理延伸
此方體現「陽氣復則寒濕化」的治法:
- 針對胸痹:寒濕凝滯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故以附子振奮心陽,薏苡仁開肺氣之壅(肺主胸中氣機),使「陽通濕去」而痛止。
- 針對痹證:寒濕留著筋骨,附子直入少陰(腎主骨)、薏苡仁走太陰(脾主肌肉),共解寒濕之纏結,恢復筋脈屈伸。
三、古今方名演變之啟示
《聖濟總錄》原稱「薏苡附子散」,後世或名「薏苡仁散」(側重祛濕)、「附子散」(側重溫陽)、或改「湯」劑(急症速效)。命名差異反映臨床應用之靈活:
- 以「散」服之,取其藥力緩釋,適合慢性寒濕痺痛;
- 若改「湯」劑(如《赤水玄珠》),則效速而治急症胸痹。
此方結構簡練,然緊扣「寒濕陽虛」病機,後世擴展用於 寒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心絞痛(陰寒型) 等,皆守「溫通滲利」之法而化裁。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15兩,大附子10枚(炮)。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日3次。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薏苡仁散」。《醫學綱目》引作「薏苡仁附子散」,《赤水玄珠》引作「薏苡附子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附子散,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薏苡仁15兩,大附子10枚(炮)。 主治:胸痹,緩急者。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時緩時急,喜溫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脈沉緊;寒濕痹證,腰膝重痛,筋脈拘急,屈伸不利,得熱則減,遇寒則劇。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