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散

YI YI FU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2%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附子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除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作用。它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利水消腫,對於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協調藥性:薏苡仁能夠緩和附子等溫熱藥性,避免藥力過於猛烈,導致燥熱傷津。同時,薏苡仁還能增強附子的溫陽作用,使得寒溼得以消除。

因此,薏苡仁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之功,又能起到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的作用。

薏苡附子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方中薏苡仁性涼,偏於清熱利濕,附子可中和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損傷陽氣。
  2. 扶正祛邪: 附子可溫補脾腎陽氣,增強人體正氣,配合薏苡仁清熱利濕,達到扶正祛邪之效。對於脾腎陽虛、寒濕困脾所致的病症,如脾虛水腫、寒濕痺痛等,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薏苡附子散為傳統中醫治療胸痺與寒濕痹證之要方,其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1. 核心病機
    本方主治「胸痹緩急」及「寒濕痹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陽氣虛衰,寒濕凝滯

    • 「胸痹緩急」指胸悶疼痛時輕時重,伴拘急不舒,反映陽氣不足無法溫通,寒邪侵襲胸陽,致氣血凝滯不通。
    • 「寒濕痹證」見腰膝重痛、筋脈拘攣,乃寒濕之邪痺阻經絡,陽氣不得舒展,故遇寒加劇,得熱稍緩。
  2. 辨證要點

    • 症狀特徵:疼痛呈拘急、緊縮感,且 喜溫喜按(虛寒之象)、口不渴(無熱象)、苔白、脈沉緊(寒凝之脈)。
    • 對比差異:
      • 若屬「痰濁胸痹」(如栝蔭薤白半夏湯證)多見痰多苔膩;
      • 若屬「氣滯血瘀」(如血府逐瘀湯證)則痛如針刺、舌紫暗。
        本方則專主 寒濕兼陽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薏苡仁(15兩)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痺」,能 滲濕舒筋、緩解拘急
    • 重用至15兩,取其 甘淡滲利 以祛濕痺,配合附子之辛熱,形成「濕去則陽氣自通」之效。
  2. 大附子(炮,10枚)

    • 附子為 溫陽散寒第一品,炮製後減其毒性,存其辛熱之性,能 逐寒濕、通陽氣、止疼痛
    • 《本草匯言》謂其「通行十二經,凡寒濕痺結非此不開」,針對寒邪所致的「緩急」疼痛(即陣發性拘攣痛),附子能溫通經脈、解除痙攣。

配伍特色

  • 一溫一利,標本兼治
    附子溫陽治本(散寒助陽),薏苡仁祛濕治標(舒筋緩急),二者相合,共奏 散寒濕、通陽痺、解拘急 之功。
  • 劑量比例深意
    薏苡仁量倍於附子,強調「濕為陰邪,非重不除」;附子雖量少而力專,取其「少火生氣」之效,避免過燥傷陰。

治療原理延伸

此方體現「陽氣復則寒濕化」的治法:

  1. 針對胸痹:寒濕凝滯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故以附子振奮心陽,薏苡仁開肺氣之壅(肺主胸中氣機),使「陽通濕去」而痛止。
  2. 針對痹證:寒濕留著筋骨,附子直入少陰(腎主骨)、薏苡仁走太陰(脾主肌肉),共解寒濕之纏結,恢復筋脈屈伸。

三、古今方名演變之啟示

《聖濟總錄》原稱「薏苡附子散」,後世或名「薏苡仁散」(側重祛濕)、「附子散」(側重溫陽)、或改「湯」劑(急症速效)。命名差異反映臨床應用之靈活:

  • 以「散」服之,取其藥力緩釋,適合慢性寒濕痺痛;
  • 若改「湯」劑(如《赤水玄珠》),則效速而治急症胸痹。

此方結構簡練,然緊扣「寒濕陽虛」病機,後世擴展用於 寒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心絞痛(陰寒型) 等,皆守「溫通滲利」之法而化裁。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15兩,大附子10枚(炮)。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日3次。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薏苡仁散」。《醫學綱目》引作「薏苡仁附子散」,《赤水玄珠》引作「薏苡附子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胸悶胸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坐骨神經痛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背痛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附子散,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薏苡仁15兩,大附子10枚(炮)。 主治:胸痹,緩急者。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時緩時急,喜溫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脈沉緊;寒濕痹證,腰膝重痛,筋脈拘急,屈伸不利,得熱則減,遇寒則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