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救脫陽方

華佗救脫陽方

HUA TUO JIU TUO YANG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19%
肺經 13%
腎經 12%
心經 12%
肝經 9%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華佗救脫陽方中加入蔥白,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一、溫陽散寒: 蔥白入肺經,能溫肺散寒,振奮陽氣。脫陽症狀常伴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寒象,蔥白可溫煦陽氣,改善陽氣虛衰。

二、開竅醒神: 蔥白辛散,能通鼻竅,開胸膈,醒神止痛。脫陽患者常伴有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蔥白可醒神開竅,改善神志昏迷。

因此,華佗救脫陽方中加入蔥白,可溫陽散寒、開竅醒神,有助於治療脫陽症狀。

華佗救脫陽方中使用附子,乃因其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功效。脫陽證候,多因陽氣虛衰,心陽不振,導致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振奮心氣,驅散寒邪,從而改善脫陽證候的症狀。因此,華佗救脫陽方中使用附子,可謂藥材得宜,切合病機。

華佗救脫陽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氣健脾: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脫陽證多因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導致陽氣外泄而出現肢冷、脈微、汗出、神疲等症狀。白朮補脾益氣,能固護脾陽,使脾氣健運,氣血充沛,從而溫陽固脫,改善脫陽症狀。

二、燥濕健脾: 脫陽證亦可因脾虛濕盛,水濕停滯,阻礙陽氣運行而致。白朮能燥濕健脾,去除脾胃濕氣,利水滲濕,使陽氣得以正常運作,緩解脫陽症狀。

華佗救脫陽方中包含乾薑,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脫陽之症多因寒邪侵襲,導致陽氣衰敗,而乾薑溫中散寒,可振奮陽氣,回補氣血,使陽氣回升,達到救脫之效。
  2. 化濕止嘔:脫陽症狀常伴隨脾胃虛寒,濕邪停滯,導致噁心嘔吐等症。乾薑辛溫燥濕,可溫脾胃,化濕止嘔,改善因寒濕所致的嘔吐症狀,使患者更容易進食,有利於恢復體力。

華佗救脫陽方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脾胃,助陽氣: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脫陽症多因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木香可溫暖脾胃,增強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脫陽症狀。
  2. 行氣解鬱,升陽舉陷: 木香還有行氣解鬱的功效,能疏通氣機,解除氣滯,使陽氣得以升發。脫陽症患者常伴有氣虛、氣陷,木香能行氣升陽,有助於提振陽氣,緩解氣虛下陷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華佗救脫陽方主治「寒中三陽」與「脫陽證」,此屬陰寒內盛、陽氣暴脫之危候。所涉症狀包含:

  1. 寒邪直中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症見口噤失語、四肢強直攣痛,類似中風但實為陰寒內閉,阻遏陽氣外達。
  2. 陽氣衰竭:唇青囊縮、無脈或卒倒,乃陰寒內盛,陽氣不相接續,甚則「屍厥脫陽」,即陽氣驟脫,幾近假死狀態。
  3. 急救特性:強調外熨與內服並用,快速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將絕之危急證候。

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1. 蔥白(君藥)

    • 外熨:微搗炒熱熨臍下(神闕、關元),藉辛溫穿透之力,通陽氣、破陰寒,刺激任脈以喚醒陽氣。
    • 藥理:蔥白含揮發性硫化物,能擴張局部血管,促進循環,與灸法(氣海、關元)協同,速通陽氣。
  2. 附子(臣藥)

    • 大辛大熱,切八片以增藥效釋放,溫補命門之火,逐臟腑沉寒,救陽氣暴脫。
    • 配伍乾薑(佐藥)成「四逆湯」核心架構,增強回陽救逆之效。
  3. 白朮、乾薑(佐藥)

    • 白朮:健脾燥濕,防陰寒內濕進一步困阻脾陽。
    • 乾薑:溫守中焦,與附子「走而不守、守而不走」相配,確保陽氣內充外達。
  4. 木香(使藥)

    • 行氣止痛,解氣機壅滯,助蔥白、附子通陽,避免溫補藥壅滯氣血。

治療邏輯

  • 第一步:外治急救
    以蔥白熨臍、灸氣海關元,直接刺激下焦元陽,此為「從外治內」之法,針對無脈、肢冷等陽脫急症,先爭取救治時間。

  • 第二步:內服回陽
    內服湯藥以附子為核心,溫補下焦元陽;白朮、乾薑固護中土,重建陽氣生化之源;木香調氣,使陽氣運行無礙。全方內外呼應,共奏破陰回陽之效。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陰盛格陽」之證,如寒邪直中三陰,或過汗亡陽導致陽氣外脫。其效速而峻,透過外熨開通經絡、內服溫補臟腑,雙向挽救垂絕之陽,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蔥白1握,附子1個(重1兩,切8片),白朮5錢,乾薑5錢,木香2錢。
先用蔥白1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2包更替熨之,甚者仍炙氣海、關元20-30壯,脈漸出,手足漸溫,乃可生也;次用附子1個(重1兩).切8片,白朮、乾薑、木香,同用水2鐘煎1鐘。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低血壓四肢麻痺癱瘓心臟衰竭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牙齒緊閉口張不開陰莖、睪丸和陰囊內縮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華佗救脫陽方,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組成:蔥白1握,附子1個(重1兩,切8片),白朮5錢,乾薑5錢,木香2錢。 主治:寒中三陽,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攣急疼痛,似乎中風及厥逆,唇青囊縮,無脈或卒倒,屍厥脫陽等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